• 92阅读
  • 0回复

苑口大队是怎样普及小学教育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4-20
第2版()
专栏:

苑口大队是怎样普及小学教育的?
河北省文安县苏桥公社苑口大队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后,小学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管校前,这个大队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七;管校后,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家务轻的学生进全日班,家务重的青少年,也都进了耕读班,三至六岁的幼儿进了育红班。三年多来,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路线教育不能间断
学龄儿童都进了学校,是否就完事大吉了呢?事实给了苑口大队党支部和贫管会很深刻的教育。一九六九年,由于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许多学生家长要求学校把他们的子女由全日班调到耕读班,有的甚至干脆不让孩子上学了。党支部和贫管会抓住这个问题,对师生和贫下中农进行了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教育,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提高了家长对普及教育的认识,全日班和耕读班得到进一步巩固。
随着教育革命的深入发展,苑口大队党支部认识到,要巩固在校学生,单抓学校内的路线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家长进行路线教育。一九七○年,学校办起了小农场、林场和饲养场,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学校师生深入学习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教育革命搞得很起劲。但是,由于校外教育一时没跟上,有些学生家长不理解办“三场”的意义,不愿让子女上学,说“与其在校干活,不如在家挣工分”。在这些错误思想的支配下,有二十多个学生要求退学。党支部针对这个问题,组织师生进行社会调查,大力宣传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校内校外通过学习,使师生和社员群众懂得了什么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什么是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校内和校外,学生和家长,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学校越办越巩固。
坚决纠正轻视“不正规”学校的倾向
苑口大队在贫下中农管校后,很短时间内,相继办起了耕读班、早午晚班和育红班,满足了学龄儿童和幼儿的入学要求。
耕读班刚办起来的时候,选派了教师,制订了教学内容和上课时间。教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安心。后来,因为安排其他工作,需要抽调一些教师。领导认为,全日班是正规班,教师不能调;耕读班“不正规”,调走几个教师没关系。于是就把一些耕读班教师调走了。学生认为,领导上不重视耕读班,教师七上八下,学不了什么,算了吧。学生的这些意见对领导触动很大,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回顾了历史的教训: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八年,大队也曾办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班。因为文权不在贫下中农手里,一些教师把耕读班、早晚班的学生看成“后生子”,是额外负担,所以这些学习班刚办起来就夭折了;有些耕读班有名无实,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通过回忆对比,大家清醒地认识到,重蹈历史的覆辙,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执行反革命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要巩固在校学生,普及小学五年教育,必须坚决纠正轻视“不正规”的学习班的错误思想,认真把它办好。
多种形式的学习班要适应贫下中农的需要。党支部体会到,要办好多种形式学习班,必须做到:既要机动灵活,又要认真、扎实,讲究实效。
在学习时间上,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灵活安排,原则上农忙少学,农闲多学。农忙、农闲都兼顾到学生学习、劳动、休息三个方面。
在学习内容上,既考虑到它和全日班的差别,也不“放羊过山,走到那里算那里”。对耕读班和早晚班坚持做到:固定教师,有相对固定的教材,有必要的教学制度和教学要求。要求耕读班的学生学习四、五年之后,能读书看报,能写书信和农村应用文,会打算盘。
认真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
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是搞好小学普及教育的重要一环。
贫下中农刚管学校的时候,学校缺房屋,缺桌凳。在教学方面,旧的一套破除了,新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教师不知道文化课如何上。这些问题怎么解决?管校代表当时认为,解决教室、桌凳是我们的事,上文化课是教师的事,大老粗管不了。因此,他们对社会主义文化课没有过问。文化课上得不好,学生和家长很有意见。新的党支部成立后,对以前忽视文化课的倾向也没有引起重视,教师也片面地认为,文化课上好上坏不是什么大问题。这种状况引起广大贫下中农的不满。他们说,毛主席指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校没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这个一针见血的批评,使大队领导深受教育。从此以后,党支部把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作为贯彻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重要一环来抓,经常抽人到学校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党支部和贫管会委员,工作很忙,大多数文化水平又低,如何抓社会主义文化课?他们的主要方法是:一、遵照毛主席关于“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的教导,着重解决教师的思想和业务问题。这个大队的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这些教师热情高,干劲大,但缺乏教学经验。领导就和他们一起备课,一起上课,共同研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同时,经常组织新老教师开展互教互学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二、抓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学校办“三场”前,教学和三大革命运动联系不紧密。针对这些情况,领导着重扭转关门教学的倾向。办起了“三场”,有的教师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不管上什么课,不看具体情况和条件,都强调到现场去上,以为这样才算理论联系实际。结果,许多课只是地点搬家,效果并不好。领导抓住这个苗头,又进行了反对形式主义倾向的教育。由于领导注意抓不同时期的不同倾向,文化课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河北文安县文教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