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在反复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4-23
第2版()
专栏:

在反复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铁道兵某部九连炊事班
我们炊事班从一九六五年以来,遵照毛主席关于“要节约闹革命”的教导,运用唯物辩证法改灶节煤,先后经过四百余次的反复试验,成功地创造了双眼双板回风灶和快速做饭法,使全连平均每人每天耗煤量降低到七钱左右,每顿饭的做饭时间缩短到三十五分钟,为国家节约了煤炭二百七十多吨。我们改灶节煤的过程,再一次证明: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这个生动的事实,有力地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所鼓吹的唯心论的先验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任何人的知识都不是先天就有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获得,这是一条真理。我们刚开始改灶节煤时,班里大多数同志都是从农村刚入伍的新战士,特别是一些从南方来的战士,很少烧过煤,缺乏改灶节煤的知识。那时,我们班用的是“抽风灶”,一天要烧掉几筐煤,大伙管它叫“老虎灶”。每天眼看着不少煤从烟筒里白白跑掉,实在心疼。许多同志提出要革“老虎灶”的命。可是究竟怎么改法,谁也没有底。有的认为:“我们饭都做不好,改灶还能搞出什么名堂来?”但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反复实践,依靠集体的智慧,就能改灶节煤,为国家作出贡献。
改灶节煤一开始,大家热情很高。我们对使用的锅灶,进行了细心的观察、分析。抽风灶,炉条平放在灶膛里,一生火,呼呼地响,热量都被烟筒白白抽跑了。我们想,要省煤,就要使煤在灶里充分燃烧。这就要让火焰在炉膛里面回旋,延长在灶内燃烧的时间,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煤也就省了。根据这个想法,我们把单眼抽风变成双眼抽风,把以前大而稀、间隔不匀的炉篦子改成小而密、透风均匀的炉篦子,并且斜放在灶膛内,使风从风道进入炉膛后迂回进入烟筒,由直接抽风变成了回旋抽风。同时,我们还根据煤的火焰低,中间一层火焰热量最高的道理,大胆缩短炉篦子与锅的距离,并适当缩小灶膛,使火力高度集中在离锅脐不到一拳的小火槽里。改后一试验,灶膛里透风力强,火力旺,做饭的时间缩短了,煤也相应地节省了。可没想到发生了糊饭现象。同志们开玩笑地给我们编了个顺口溜:“炊事班不简单,一锅能做三样饭:上面稀,下面干,中间夹着黄米饭。”看着雪白的大米饭变成了黄米饭,大家心里很难过。这是怎么回事呢?毛主席教导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规律性。烧火做饭也是如此。我们的失败,就是光想到节煤的一面,没想到烧火与做饭的相互关系的一面,因此,还不符合烧火做饭这个客观事物的规律。于是我们又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试验,通过试验,同样多的水,烧开的时间,改灶后比改灶前缩短一半。这证明,把炉篦子和锅的距离缩短是对的。接着,我们观察和研究了烧火做饭的情况,发现火力过于集中,火苗不能均匀地分布到锅底的四周。这样,热量超过了做饭所需要的限度,与做饭的规律不合,饭就糊了。在反复比较鉴别中,我们把炉篦子与锅的距离和炉条的密度作了适当的调整。南方来的战士还创造了一个焖饭器,不仅有效地避免了糊饭现象,而且引火快,抽风大,受热匀,省煤多。经有关部门鉴定,命名为双眼双板回风灶。
“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煤的燃烧也有它本身的规律。要想多节煤,不仅要改好灶,而且还要烧好火。我们决心摸索出一套烧火的好方法。过去烧火时,因为急于把饭快点做好,就一个劲地添煤,火不旺就猛捅,结果火没烧好,煤也浪费了。认识到这点,以后我们在烧火时,就身体紧贴灶口,眼睛盯着炉膛,认真观察煤的燃烧过程,一小铲一小铲地比较,以便掌握煤在什么时候添,添多少才能适量又适时的规律。经过一连几十天的细致观察,发现煤在燃烧时,依次出现黑红、红白、蓝白三种火焰。当红白火焰出现时,锅里水直翻白花花,这时火最有劲;出现蓝白火苗时火力就变弱了。大家把观察的结果一分析,感到煤添早了烧不透,添晚了不能保持火焰炽热的程度。我们把观察分析的结果,总结成几句口诀,即:“黑红火苗呼呼起,烧到红白最有力,蓝火一出火焰低,正是添煤的好时机。”按照这个口诀,掌握火候添煤,火旺煤省。以后我们又摸索出一套烧火方法:即:“三勤两快一匀”:勤看火,勤加煤,勤捅炉;开关灶门快,加煤快;在勤加少添的基础上做到撒煤匀。在顶火通风时,做到:顶轻不顶重,顶黑不顶红,顶暗不顶亮。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全连每人每天的耗煤量由原来的一斤八两降到一两二钱左右。
回想我们改灶节煤的过程,大家感到: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不认识的事物,通过实践可以得到认识。这里充分说明了人的聪明、才智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离开了实践就一事无成。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完全是欺人之谈。人 的
 认 识 是 不 断 深 化 的
双眼双板回风灶创造成功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五千多个单位先后来到我们班参观。面对一片赞扬声,有的同志产生了改灶节煤“差不多”的思想。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毛主席教导说:“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能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只有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才能够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不可能靠一二次实践就取得全部认识。我们改灶节煤虽然经过一段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认识,去实践。
在继续实践过程中,我们对耗煤量有时回升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什么用同一个灶,同一个人烧火,耗煤量有时高有时低呢?经过反复观察,细心琢磨,发现这与烧火和做饭配合得好坏有关。如果锅上锅下配合不好就费煤。如锅里的水烧得哗哗响,米却没有淘好,只好干熬,这样煤也就相应地浪费了。问题的根源找到后,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认真摸索烧火和做饭的相互关系,保证烧火做饭,密切配合,灶上灶下,协调一致。烧火的知道每顿做什么饭菜,怎么供好火,心中有底,做到火不等人,人不等火。需要大火添块煤,需要小火添煤渣,不要火时提前告诉烧火的同志利用余热。例如:肉类,用急火;鲜菜类用大火;鸡蛋、韭菜用小火;有的菜炒七、八分熟就盛起来,在盆里让它焖熟,如果炒得太熟,反而不可口。为了控制火的大小,我们在烟筒底部安了一个活动风挡,来调节火的大小。
我们对每一铲煤能烧多长时间,做熟一顿饭需要多长时间,做什么饭,要烧什么火,也进行了多次的试验和摸索,初步掌握了做一锅大米饭的时间:按我们的烧火情况,一般冷水下米十七分钟上大气,二十五分钟做熟。我们以往做饭用水,由于掌握不准,不是水多就是水少,经常打开锅盖看看,结果使蒸汽白白浪费掉。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摸出了几个数字:一般大米每斤吃水一点四斤,粘米每斤吃水一点二斤。掌握这个数字以后,全连每天有多少人吃饭,吃多少米用多少水,心中都有数;米淘好后放到锅里把盖盖严,等闻到米饭香味再揭锅,做出来的米饭软硬适中,香气扑鼻。
对烧火、做饭、炒菜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使节煤又取得了新的成绩,耗煤量降到一两。这是不是又“到顶”了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烧火的时间长短和分工安排有密切联系。为了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缩短做饭时间,我们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即:烧火组、主食组和副食组。一上班大家各就各位,各负其责,工作紧张而有秩序。如一顿饭要炒两个菜,一个土豆丝,一个大白菜。先炒那个?通过观察、比较,还是先炒大白菜省时间。若是先切土豆丝,由于土豆丝切起来比较费事,锅里油热了,土豆丝还没切好,浪费了时间;如果先切白菜,大家一会儿就可以切好,菜切出来锅里的油正好热了,这样衔接紧凑,省时,省火。经过几年改灶节煤的实践,加上我们采取“快速做饭法”和科学分工,全连每顿饭二菜一汤三十五分钟就可以做好,平均每人每天耗煤量降低到七钱左右。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要认识客观事物,就得不断实践,不断学习。那种认为认识可以一次完成的说法,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地地道道的形而上学。我们改灶节煤才刚刚迈出第一步,还有许多东西没有认识,还有许多潜力可挖。我们决心努力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批判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形而上学,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