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要使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后一代——大寨大队团支部教育青年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04
第1版()
专栏:

要使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后一代
——大寨大队团支部教育青年的调查报告
大寨大队团支部在党支部领导下,带领团员、青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进行阶级教育、路线教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教育,努力改造青年的世界观,使一代新人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朝气蓬勃地前进。
从几年的实践中,大寨团支部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必须从改造世界观做起。世界观和路线觉悟紧相连,青年人要坚定不移地跟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走,必须把自己的世界观转变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因为当前两个阶级争夺青少年的斗争,集中地反映在世界观上。面对着这场斗争,大寨党、团支部懂得,要使虎头山上红旗飘万代,关键在教育后一代。
正确对待出身
“出身不由己,改造在自己。”这是大寨团支部教育青年的一个指导思想。他们认为,青年人的出身好与坏,不能决定思想红不红。思想没有“天生红”,只有改造红。
大寨有男女青年六十二人,团员二十八名,出身于贫下中农家庭的三十七人,占青年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九。这些青年都是在解放以后长起来的。他们生在红旗下,不知黄连苦。虽然经过党的培养教育,加上自己苦大仇深的父母经常讲家史,思想得到一定的改造。但是,成份好也容易使青年背上“自来红”的包袱,说什么:“根红苗壮,用不着改造思想。”特别是一些干部子女,这种优越感更为严重。针对这个问题,一九七○年冬和一九七一年春,大寨团支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举办了四十多天的青年学习班,请老党员、老干部、老贫农讲家史、社史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使青年们认识到“自来红”思想是刘少奇一类骗子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流毒,必须批判。党支部要求支委、干部带头教育自己的子女。党支部委员贾来恒带着女儿贾素棠在学习班里斗私批修。贾素棠是大寨学校九年级的学生,她自以为爹是支部委员,妈是共产党员,自己是共青团员、班里的干部,“自来红”思想较严重。她和同学们团结得不好,老师批评她听不进。贾来恒在学习班上主动检查说:“女儿的错误思想,责任在我们大人教育不够。她的‘自来红’思想,反映了父母的骄和满。”经过教育,贾素棠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没有什么红色保险箱,只有不断改造思想,才能紧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从这以后,贾素棠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下,逐步转变好了。
有一个时期,大寨团支部忽视对出身于中农家庭的青年的教育和使用。在整团中,青年们提出这个意见。团支部认为,农村的阶级路线是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我们只重视教育和使用贫下中农子女,而忽视对中农子女的教育和使用,是没有全面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农村阶级路线和政策的表现。团支部检查了这一工作的缺点。以后,在思想整顿、吸收团员和配备青年干部等方面,都注意了这一方面的工作。青年贾实籽,出身于中农家庭,初中毕业以后,在队里劳动锻炼整整七年,他安心农村,劳动踏实,积极工作,团支部选他担任宣传委员。今年,贫下中农又推荐他到太原去上大学。
大寨团支部在教育青年中,坚持执行党的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的政策。教育大家在对待“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思想改造上,一方面要看到有受剥削阶级家庭影响的不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社会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贫下中农的帮助等等有利条件。他们认真落实“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政策,从学习、劳动、生活和婚姻等方面经常关心,让他们彻底与自己的剥削阶级家庭划清界限,教育他们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进步。对表现好的,还吸收他们参加共青团组织。最近,有一个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姑娘,在工地上负了重伤,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抢上前去抢救,脱险以后,送到医院。陈永贵同志带着满身泥土,顾不得回家扫一扫,领着支委们到医院看望她,并且在病床旁检查这次事故的责任。这样做,有些人开始想不通。党支部和团支部对他们耐心说服教育,使他们懂得了这是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
正确对待理想
大寨青年生在大寨,能不能爱大寨?长在大寨,能不能成为大寨人?大寨团支部认为,改造青年的世界观,教育他们正确对待理想,才能使他们安心在农村干革命。
有人说:“大寨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大寨青年生在大寨,长在大寨,还能不热爱大寨吗?”大寨团支部认为:大寨大队虽然先进,但是先进大队也有阶级斗争。应当看到,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读书做官论”、“劳动惩罚论”决不会因为大寨先进,就不会毒害大寨的青年;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旧的传统观念,也不会因为大寨先进就自动退走。大寨的红旗是靠斗争得来的,大寨青年也必须在斗争中来培养。他们紧紧结合青年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经常组织青年开展“如何正确对待前途”的讨论,重点弄清三个问题:
一、农村是无所作为,还是大有作为?开始,有些青年存在着糊涂思想,认为在农村天天和土坷垃打交道,土里土气,无所作为。团支部组织青年就地取材,用大寨的事实批驳了这种错误思想。他们回忆了旧大寨变成新大寨的过程,认识到就在大寨这块土地上,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大寨人,认真落实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把社会主义的红旗高高地插在虎头山上,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能说农村无所作为吗?陈永贵同志常对学校毕业的青年人说:“农村的天地很广阔,确实是大有作为。你们学校毕业了,上‘农业大学’吧!”多年来,大寨知识青年坚持在实践中学习。
铁姑娘贾存锁是一九六二年从学校毕业回村的,那时她思想很脆弱,开会不敢多发言,地里的农活也有许多不会做。党支部和团支部帮助她学习毛主席著作,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提高她的斗争性。贫下中农手把手地教她农活技术。她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九年多,炼红了思想,学到了务农的本领,被推选为铁姑娘队队长、团支部书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农村究竟苦不苦?大寨青年回答说:“比过去,再苦也是甜;看未来,再累也是乐。”大寨团支部针对一些青年怕苦怕累的思想,经常向青年进行阶级教育。去年秋后,大战后底沟,这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在重担子面前,一些青年流露出怕苦怕累的情绪,团支部抓住这个苗头,请老贫农对青年进行回忆对比教育。通过回忆对比,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觉悟,都说:不忆不觉悟,一忆就知道过去苦;不知过去苦就感不到今日的甜。大寨团支部为了使青年树立革命的苦乐观,每完成一项任务,都要让青年弄清楚目的是什么。比如:新房住上了,衣裳穿好了,为什么还要填沟造平原呢?广大青年在工地上反复进行讨论,把自己的劳动紧紧地和解放全人类的大目标联系起来,每担一担土,每打一块石,每垒一尺坝,都感到是无尚光荣,把全身的力气全使出来。
三、青年在农村是屈才,还是缺才?以前,大寨有些青年感到在农村劳动有些大材小用。究竟是屈才,还是缺才?团支部组织大家深入讨论,青年们逐步认识在农村不是屈才,而是缺才。比如种田搞科学实验,老贫农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青年人实践少,就缺乏科学种田的知识。基于这种认识,大寨青年成立了科学实验小组,一九七一年,他们第一年在虎头山上试种的水稻,亩产一千二百七十斤。大寨的青年们体会到,种地的学问可深哩,年年要有新套套,天天要有新思想,才能学会新技术。
多年来,大寨青年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姑娘出嫁到外村,党支部和团支部同她们谈心,嘱咐她们走到那里,把大寨精神带到那里。回娘家的时候,党支部和团支部如果发现她们有缺点和错误,及时帮助她们改正,使她们扎根农村,为建设大寨县多出力!
正确对待生活
“艰苦奋斗”是革命的传家宝,也是大寨的传家宝。大寨大队团支部始终把艰苦奋斗的教育,当作继续革命的一件大事来抓。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大寨社员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生活水平高了,并不能说明青年人的思想觉悟也高了。有些青年人由于阶级觉悟和路线觉悟不高,只看到自己生活富了,看不到台湾还没有解放,看不到世界上还有许多阶级兄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开始产生了贪图安逸、讲吃讲穿、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大寨团支部经常结合形势,结合青年的现实思想,利用教育田、教育沟、教育窑、乐人树,请老贫农讲旧社会的苦。老一辈的贫下中农抓住吃饭、住房和穿衣等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矛盾,对子女进行家史教育。党支部组织青年把学习党内五十年的路线斗争史和回忆大寨的成长史结合起来,教育青年认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生命线,一时一刻丢不得,起了很大的作用。
对青年要“从小事抓起,从大目标上教育”。有些人说:“小错误不断,大错误不犯,没有什么。”大寨团支部认为:事物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小错误不断,大错误很可能犯。因此,思想工作必须从小错误抓起,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大寨团支部对青年的日常活动,穿什么,吃什么,想什么,做什么,都十分注意,谨防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他们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不是只管本队,对参军的战士、出嫁的姑娘、新来的媳妇都很负责。陈永贵同志常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大寨团支部还认为,对小事一定要抓,但必须抓到世界观上,要提高青年的路线觉悟,不能就事论事。有一次,姑娘们在石坡地里收菜,她们在前面收,老贫农在后边拾,老贫农边拾边说:“党支部号召要丰产丰收,不能丢掉一粒粮,不能丢掉一寸草,不能丢掉一片菜,看你们丢了多少?真可惜呀!”团支部对这件事进行了讨论,但青年们只是就事论事地说了说,没有从世界观上找原因,因而在去年秋天又发生了丢谷穗的问题。有一天,姑娘们在老坟沟的一块地里收谷,天黑了,她们只顾完成收割任务,忽视了细收,丢了一些谷穗。陈永贵同志发现后,立刻带领全体铁姑娘队队员,到老坟沟边拾谷穗,还开了现场会。晚上又开社员大会进行教育。党支部让她们从世界观上做检查,认识丢掉的不是几斤谷穗,是丢掉了劳动人民的本色。这次由于从路线上认识了问题,所以效果很好。去年秋天,“上地带包,见粮弯腰”的传统作风,又在青年中发扬起来。
共青团昔阳县委员会、共青团大寨公社委员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