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上山记——河北綦村铁矿革委会主任刘庆海带领群众大打矿山之仗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04
第2版()
专栏:

上山记
——河北綦村铁矿革委会主任刘庆海带领群众大打矿山之仗的事迹
河北綦村铁矿革委会主任刘庆海,原在部队工作,调到地方以后,就参加了“大打矿山之仗”。对一个从来没有搞过工业生产的人来说,怎么样领导好矿山,困难确实不少。但是,他牢记毛主席关于“从战争学习战争”的教导,深入实际,参加劳动,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把大打矿山之仗的战场,当成了自己学习的课堂。
定额问题解决了
刘庆海来矿不久,矿上正搞定额管理。对“每人每班推矿石八车或推岩石十二车”这个生产定额,群众议论纷纷。有的说定额偏高,有的说定额不高;有些干部也说定额偏高。哪种意见对呢?“百闻不如一见。”刘庆海亲自到现场去看了一遍,对定额究竟是偏高还是不高,也得不出结论。
回到宿舍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再次学习《实践论》。毛主席教导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他想,毛主席要我们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我只是走走瞧瞧,怎能算真正参加?毛主席要我们亲口吃“梨子”,我只看着别人吃,怎能知道滋味?
第二天,他来到坡山矿体,马上装起车来,亲口吃“梨子”了。他装了一会,头上就冒出豆大的汗珠。这时,有人劝他休息,要替他干,他不同意。他想:搞试验不能掺假,我一定要尝出这个“梨子”的滋味来。他甩掉棉衣继续干。几个小时的实践证明了,他这个年近半百的人,只要努力,也能达到定额,何况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他于是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定额并不高。
为什么在定额问题上意见这么分歧呢?刘庆海决心把这个“梨子”继续吃下去。他在劳动中听,在劳动中看,在劳动中向群众请教,很快就摸到了真实情况。原来这个矿有些人,由于受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形“左”实右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冒出了一股无政府主义思潮,错误地认为“制度无用”,出现了否定定额管理的倾向。有的领导干部,由于路线觉悟不高,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大胆管理,存在着“宁愿大撒把,不要再落个管、卡、压”的错误思想。别人说定额高,自己也随声附和起来。由于放松了对工人群众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放松了定额管理,去年有些班组常常完不成定额。
刘庆海弄清了问题的根梢,就对症下药,深入进行路线教育,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煽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抓了革命就能促进生产。群众觉悟一提高,绝大部分班组不但能完成定额,而且能超过定额。刘庆海也就最后吃出了“梨子”的滋味。他的体会是:“矿山领导干部必须上山,深入群众,参加实践,才能解决问题,决不能让办公室的门槛绊住自己的脚。”
严重险情排除了
一九七一年二月,寺山矿井八号采场发生了严重的塌方。处理了两次,也没有弄好,一直拖了将近一年。从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总认为这是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可是,刘庆海一到矿,抓住这个“老大难”,不到一个月就解决了。
消息传开,全矿轰动。有人这样议论:“停了一年的‘磨’转起来了,都是因为来了个刘主任”。刘庆海听到这些话,心里很不安。他认真地说:“‘磨’是依靠群众推转的,功劳记在哪个人身上也不合适,记在群众身上最合适。”
事实正是这样。刘庆海到矿后,就从群众中了解到,事故不排除,不仅八号采场的十二万吨矿石要报废,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矿井的生产。可是,使他纳闷的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排除呢?
刘庆海首先向抓过这项工作的一个领导干部取经。他说:“险情重,难啊!”重在那里,难在何方,却没说出道理来。一天上午,刘庆海同安全员牛凤保等几个老工人来到井下塌方现场。这里满地泥水,雾气腾腾。抬头看塌方,黑咕隆咚,怎么也看不清。用五节电的手电筒往上一打,还是看不到顶。据工人反映,要看清险情必须爬上凿岩巷道,钻进“老虎口”里去观察。这“老虎口”塌方面积大,有时还哗啦哗啦地落碎石。险情摆在眼前,是上,是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排险情,先得探险情。刘庆海甩掉棉衣,拽住攀绳,噌噌爬了上去。他和工人们一起进了险区,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事故虽然严重,但是可以排除。
可是,能转的“磨”为什么前两次没有转起来呢?刘庆海从井下上来,找了几个两次参加排险工程的工人座谈。工人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制定方案我们不沾边,抢险施工不摸底,真是牛犊掉在井里,有劲使不上呀!”有的说:“方案方案,一天三变,干了半天,也不知道究竟要怎么干。”
刘庆海从人们的议论中,找到了“磨”不转的原因是群众没有发动起来。这时,刘庆海又想起了一件事:寺山矿有个老工人,名叫张振生,开座谈会,请他三次都不来。这会儿,刘庆海决定亲自去访问他。一位同志有点生气地说:“这人脾气古怪,三顾茅庐不来,理他哩!”刘庆海没这样做,他想:张振生是老工人,经验丰富。他不到会,正说明他有自己的看法。向他请教,也许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事情果然不出所料,张振生对排险确实有经验。前两次,领导也找他座谈过,他出了一些主意,但没有被采纳;他报名参加排险队,也没有被批准,有劲使不上,生了一肚子气。这次,他有前两次的教训,就不愿再参加座谈会了。那天,刘庆海去找他,他见刘庆海的确虚心、诚恳,就把心里话全掏出来了。
这样,群策群力,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产生了。在排险过程中,刘庆海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认真修改方案中每一点不合理的地方。原计划四十天的工程,只用了二十六天就胜利完成了任务。
“低温必低产”论调打破了
坡山、龟山两个露天矿的生产,有这么一个常规:每到数九寒冬,产量总是下降。久而久之,在人们中就形成了一种“低温必低产”的认识。
刘庆海到矿的时候,正是低温季节。他是个不信“邪”的人,毅然带领群众,打破了这种论调。一月份超了产,实现了开门红;二月份在下雪多、假日多、工作日少的情况下,仍然超额完成了任务。
“低温必低产”论是怎样打破的?工人们回答说:领导坚持参加劳动是个关键。
在“战严寒,夺高产”的日日夜夜,刘庆海真正做到了工作忙就挤空劳动;白天没空就夜间劳动;刮风下雪就带头劳动。一天,他患了感冒,工人们劝他不要参加劳动了。可是,他想到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低温必低产”的老习惯,不大容易,在艰苦的时刻,自己不带头,就难以服人。于是,他带着病,和工人们一道上了山。
一月份首战告捷,人们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刘庆海在上山劳动的路上,同老工人张思朝谈起矿上的大好形势。张师傅对他说:“形势越好,‘油门’越要踏到底呀!”老工人的话,刘庆海记在心里。上山后又广泛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发现矿领导思想上“油门”就是没有踏到底。原来,在胜利面前,领导班子里有些人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认为一月份干得不错,二月份能保住一月份的成绩就行了。群众的意见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于是,领导班子实行开门整风,反骄破满,鼓起了继续革命的朝气。“战严寒,夺高产”的战斗,打得热火朝天,扎扎实实。
二月十二日下午,刘庆海正在开会,隔窗一望,只见纷纷扬扬下起雪来。一会儿,有个矿的负责人打来电话问是否停产。刘庆海想:现在正是夺高产的决战阶段,如果这一班停下来,夜班不能干,明天早班还得扫雪。一班停,三班扔,损失太大。让工人继续干吧,又怕实在不能干。怎么办?亲自去试一试。他同几个领导同志,迎风冒雪上了山。来到工作现场,雪还在下,手一挨矿车就沾住了皮。真是天冷数“三九”,风啃石头雪咬手。大家经过亲身实践,看到虽然难干,但还是能干,于是就做了继续干的决定。刘庆海一直带领工人干到晚上十点钟。这一班,踏化了雪,趟开了路,为下两班夺高产打下了基础。下班时,雪停了,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谈论起今天的战斗,谈论起他们的刘主任。
有个老工人说:“矿山,矿山,关键是领导上山。”
大家齐声说:“对,刘主任真是个脚板子不离山的人!”
刘庆海这种带头实干的革命精神,象一把种子撒在人们的心里,“为革命多出矿”的思想,在人们头脑里扎得更牢了。
綦村铁矿革委会报道组
邢台市革委会报道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