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湘潭迅速向大寨式的县挺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11
第2版()
专栏:

湘潭迅速向大寨式的县挺进
在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有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湘潭县。
一九六九年以前,湘潭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总产量一直在五、六亿斤之间徘徊,单产长期停留在四、五百斤左右。新县委成立后,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带领全县八十四万人民意气风发学大寨,赶昔阳,使全县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九七○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九年增加一亿二千多万斤,一九七一年粮食总产量突破了八亿斤,比一九七○年又增加一亿三千五百多万斤,平均亩产达到八百八十九斤,跨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多种经营也得到全面发展。到一九七一年,全县植树造林九十六万多亩。去年,猪的饲养量达到五十七万多头,比一九六九年增加十二万头,平均每户三头,棉花种植面积增长百分之五十,茶叶产量增长一倍半,油料作物大幅度增产。全县革命和生产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先从县委领导变起
一九六九年冬天,中共湖南省湘潭新县委成立后,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县委领导成员的面前:如何带领全县人民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迅速改变湘潭面貌?
当时,县委中许多成员劲头挺大,什么都想尽快抓上去,但是不知从何抓起;个别领导成员过去犯过错误,产生了消极情绪,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动;有的成员认为湘潭“底子差”,学大寨要“慢慢来”,看不到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对尽快地改变湘潭面貌缺乏信心。针对这种状况,县委书记王文清带领“一班人”,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教导和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大家认识到,县委是全县的带头人,学大寨,赶昔阳,湘潭要大变样,首先必须从县委变起。从而,使县委“一班人”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觉悟。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县委领导成员迈开双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他们先后了解了二十多个社、队农业学大寨的情况,掌握了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主动权。
县委领导成员来到了土桥公社。从前这是个“荒山秃岭烂泥田,山洪暴发遭水淹”的穷地方。一九六四年以来,土桥公社党委带领干部和社员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农业学大寨”的道路,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抗烈日、战严寒,垦荒造林。几年间,全公社植树造林一万多亩,垦复油茶林一万三千亩,控制了水土流失,改良了土壤,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幅度的增产,为全县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作出了榜样。
在泉塘子公社,县委领导成员看到了这个“老大难”单位一年大变样的生动事迹。泉塘子靠近县城,土地平坦,文化大革命前,原县委曾多次在这里“办点”。但是他们不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而是给“吃小灶”,给粮、给钱、给化肥。结果许多人养成依赖思想,发展了资本主义倾向,长期吃粮靠统销,农业建设靠贷款。一九六九年春天,县革委会派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来到这个公社,团结干部,发动群众,狠批了资本主义倾向,揪出了一小撮破坏学大寨的阶级敌人,端正了方向,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年冬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奋战几个月,就修好了两条长达十八华里的渠道和数十处农田水利工程。原来准备拨款七十万元不敢干的事,现在自力更生一年就办到了。
土桥公社和泉塘子公社的变化提高了县委“一班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原县委书记、现任县委副书记郝诚说:“两条路线、两种结果。一个地方的面貌能不能改变,关键是看我们领导执行什么路线。”县委领导成员的精神面貌大大地振奋起来了。在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那种怕这怕那,这也不敢干,那也办不到的懒汉懦夫思想打掉了,他们决心扎扎实实学大寨,带领群众大步赶昔阳,把湘潭尽快建成大寨式的县。
为了提高广大干部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增强识别真假马列主义的能力,县委首先组织县、区、社领导成员联系三大革命运动实际,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分期轮训大队、生产队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深入开展批修整风,提高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并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对原县、区、社、队犯了错误的干部进行耐心教育,大胆使用他们,团结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和群众。在这个基础上,县委制订了在三五年内建设百万亩高产稳产农田的规划,并号召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实现这个规划,向大寨式的县挺进。
要干,要革命
湘潭广大干部、群众,在县委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扎扎实实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迅速改变着这个县的自然面貌。
湘江、涟水、涓水、靳江流经湘潭全县。解放后,湘潭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组织起来,修水利,除水害,一次又一次地向旱涝灾害展开斗争。全县已修筑中小型水库二百多座,电力排灌站一百八十多个,塘坝五万六千多处,加上韶山灌区水渠送来的水,基本上解除了干旱的威胁。但是,由于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湘潭的水患依然没有根除。全县粮食集中产区还有近二十五万亩肥沃农田,每年被山洪、渍水淹没,严重地危害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历史的回顾,现实的分析,使县委深深感到,要迅速改变湘潭面貌,必须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于是,县委领导亲自部署,组成了由县委领导成员、社员代表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水利调查组。他们跋山涉水在湘、涟、涓、靳四江八岸,查水路,测地形,描绘建设湘潭的宏伟蓝图,制订了修排洪渠、新修和加固河堤等治水计划。他们广泛发动群众狠批刘少奇的“爬行主义”、“洋奴哲学”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批判懦夫懒汉世界观。一场根治水患、改造山河的“人民战争”在全县打响了。
涓水上游,流经青山桥区的石鼓、明道、青山等五个公社,长达六、七十华里。过去,由于“青山”不青,山洪暴发,水土流失,河床淤塞,两岸稻田年年遭受山洪危害,粮食产量很低。一九七○年夏天,区领导小组根据群众的意见,提出裁弯截直,一年完成涓水改道工程的计划,极大地鼓舞了干部和社员的革命精神。当年十一月,全区三万名劳动大军开赴涓水两岸,斗严寒,破冰雪,劈开了一座座石山,裁断了一道道河弯,开掘新河床,筑起新河堤,工程进展又快又好。他们大干四十天,在一九七○年年底,就拿下了一百六十万土石方,修成了四十三华里长、二十米宽的涓水新河,夺得了治服涓水的胜利。从此,沿岸五个公社四万多亩农田不再受山洪的危害,并扩大耕地面积一千多亩。一九七一年,全区九个公社粮食平均亩产全部超《纲要》。
各社队学大寨,创大业,都把力量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三面临水、一面靠山的古城公社,过去经常受淹,粮食产量很低。公社党委书记王芳琪和公社党委成员深入各个大队,反复勘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自力更生治水方案。一九六九年冬,古城四千多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动手改造云湖河。一九七○年,公社书记又带领九千名劳动大军,修建涟水大堤。古城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两个多冬春连续战斗,动用了一百三十万土石方,完成了云湖河改道、新建四十华里涟水大堤和开挖两条共三十华里长的排灌渠道,使一万八千多亩农田解除了水害威胁。随着水利面貌改观,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一九七一年全公社粮食总产二千三百四十万斤,比一九六九年增长六百七十万斤,平均亩产由六百二十多斤增长到九百一十四斤。
同样,靠广大群众的智慧、自力更生的精神,中路铺区马家堰、茶恩寺等五个公社的干部和社员,去年冬天,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内,开凿成二、三十米宽、七十二华里长、能排三百多流量的新河,把洪水“抬”进了湘江,使沿岸三万五千亩农田解除了旱涝威胁。
两年来,湘潭县共兴建水利工程一万七千七百多处,完成土石方三千八百八十万立方米。在涟水和湘江两岸新修了三条防洪大堤,在历年洪水为害的洼地里,修通了二十四条排灌渠道,进一步改善了水利条件,使全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面积由五十五万亩,扩大到七十五万亩,占全县农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
在这同时,县委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广泛发动群众,大搞科学种田,领导广大干部和社员,不断破除保守思想,洗刷唯心精神,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过去,这个县有所谓早稻不能“赶夏”,晚稻不能“赶秋”等因循守旧的说法和习惯,耽误了季节,双季稻产量总是上不去。这两年,县委认真总结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先搞试验,后推广。水稻插秧普遍采用了小苗带土移栽新技术。这样,一般可以在“立夏”前插完早稻,“立秋”前插完晚稻。使全县双季稻面积由一九六九年的七十二万亩扩大到八十二万亩,促进了水稻的增产。
做好后进社队的工作
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湘潭县许多老的先进单位,步子越迈越大,一直起着先进样板的作用;不少后进的社队,奋起直追,纷纷跃入了先进行列。但是,还有少数社、队步子迈得不大,变化不快;有的社、队老问题解决了,又遇到了新问题;个别老典型,由于骄傲自满,只守旧摊,不创新业,在前进中又掉了队,影响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
为了改变这些后进社队的面貌,县委决定在抓先进的同时,集中力量,做好后进社、队的转化工作。他们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县委九个常委,其中有六名深入后进社队蹲点调查,实行面对面的领导,并从县、区、社各机关部门抽调一千八百多名干部,长期到农村蹲点。
湘潭县共有六十六个公社,其中黄荆坪公社是个最后进的社,被人称为“老六十六”。一九七○年初,县委书记带领宣传队来到这里。他边参加劳动,边了解情况,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这个公社盛产中药白芍,是一项收入较多的副业。但是,过去在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煽动下,砍掉了集体药场,出现了副业单干的资本主义倾向。有的干部路线斗争觉悟不高,分不清是非界限,放松了对集体生产的领导,使落后面貌长期改变不了。王文清就组织公社和大队干部举办学习班,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干部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他们发动群众,狠批刘少奇及其代理人推行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黑货,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恢复了被砍掉的集体药场。同时,他们发动群众治山、治水、治土,改变落后面貌,使这个“老六十六”迅速跨进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行列。
与此同时,县委副书记刘夫生,来到了另一个“老大难”单位和平公社。这个公社有的干部想撂担子,集体生产没有搞好;受灾后,在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煽动下,劳力外流,资本主义倾向严重。刘夫生重点调查了这个公社的和平大队和银塘大队。
和平大队是这个公社最后进的地方。一九六九年受水灾后,一小撮阶级敌人煽动劳力外流,大队干部又不抓阶级斗争,结果集体生产搞不好,粮食严重减产。而同和平大队田挨田、户挨户的银塘大队,受灾面积比和平大队大。当时阶级敌人煽动群众外出搞副业单干。大队党支部识破了阶级敌人的阴谋,发动群众斗敌人,战洪水,六百多亩早稻淹了三次,他们就插了三次,终于在大灾之年夺得了好收成。
为什么同时受灾的两个大队,一个落后,一个先进?刘夫生总结了和平与银塘这两个大队的经验教训。他和公社党委其他成员一起,组织党员和干部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论述,开展“一打三反”运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狠狠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伸张了无产阶级正气,外流的劳力纷纷回到了队上。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实,教育了干部和群众,提高了大家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一九七○年以来,他们劈山引水,凿石开渠,新建了一条十三华里长的排洪渠,建成了两个电动排灌站,加固了湘江大堤。一九七○年,全社粮食产量比一九六九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九七一年更上一层楼,平均亩产跨过《纲要》,林、牧、副、渔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县委及时总结了黄荆坪与和平这两个公社的经验,在全县大力推广,震动了先进社队,带动了中间社队,促进了后进社队,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出现了学先进赶先进、热气腾腾的局面。全县十五个后进公社,二百六十个后进大队,都发生了变化,其中百分之八十已经改变面貌,一大批跃入了先进行列。一九六九年,全县还没有一个跨《纲要》的区,一九七一年九个区都跨过了《纲要》;全县六十六个公社,一九六九年只有两个跨《纲要》,一九七一年跨《纲要》的公社达到六十三个。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