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桑干河畔“土专家”——记河北省涿鹿县温泉屯大队下乡知识青年程有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15
第4版()
专栏:

桑干河畔“土专家”
——记河北省涿鹿县温泉屯大队下乡知识青年程有志
一九六四年七月,程有志从张家口市高中毕业以后,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教导,到河北省涿鹿县温泉屯大队插队落户。几年来,他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和贫下中农一起大搞科学实验,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为革命做出了贡献。社员群众都亲切地称赞他是桑干河畔的“土专家”。
坚持正确路线 大搞科学实验
温泉屯是个自然条件比较好的村庄,靠近桑干河畔,有肥沃的土地和成片的果园。程有志来到这里以后,被分配到第八生产队,在果园里参加劳动。这个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年轻人,过去只知道梨子好吃,从没见过梨树是个啥样子;现在看到满山遍野的梨树,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个地方。可是,他很快发现这些又高又大的梨树,结的梨又小又少。下梨的季节到了,二百多棵大梨树,只收了四千多斤梨。
“樊大爷,咱队的梨树又高又大,为啥结的梨这么少呀?”一天,程有志这样向和他一起在果园劳动的老贫农樊海请教。老樊风趣地说:“小伙子,你还不知道哇,咱村的梨树都快变成公树啦,公树还能结梨嘛!”小程不解地问:“树还分公母吗?”老樊的脸立刻变得严肃起来,详细向小程讲述温泉屯的梨树所以结果少的经过:刚实现人民公社化的时候,全大队每年产梨十多万斤。谁知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刘少奇一类骗子刮起一股“三自一包”的妖风,逼着把梨树包产到了户,人们只知摘梨,不去管树。从此,这些梨树就结果少了,产量下降到两万斤。好端端的梨树弄成这么个样子,真叫人痛心啊!老樊讲到这里,拍了拍小程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有志啊!梨树是咱队的半个家业,可产量一直上不来,对国家的贡献太小;你有文化,能不能想个法子,让它复壮多结果!”
老贫农给小程上了一堂生动的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课。好几个夜晚,小程躺在炕上翻来复去睡不着,用心掂着这些话的分量。他想:樊大爷的话,道出了贫下中农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无比痛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要求,同时也表达了贫下中农对知识青年的殷切期望。他从中认识到:能使这些梨树复壮,不仅是多结几个梨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发展集体经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问题。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贫下中农一起,搞好果树管理,让老树复壮。
在一次社员大会上,程有志把自己的想法大胆提了出来,得到广大干部、社员的赞同。也有少数人发表了不同看法。有的青年人说:“几棵梨树无足轻重,何必用这么大的心思!”有的老年人说:“咱那梨树都老掉牙了,再管也不会多结梨了。”程有志认识到,要把这些梨树改造过来,首先得用正确路线宣传群众。他说:“温泉屯的梨树,是贫下中农用血汗培植起来的,现在如果让它荒废掉,就对不起老一辈的贫下中农,更对不起毛主席和共产党。从发展生产来讲,林业和农业是相互促进的。过去在正确路线领导下,鸭梨丰收,粮食增产;后来在错误路线干扰下,鸭梨减产,农业生产也受到很大影响。可见,搞好梨树生产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按照什么路线发展农业的大事。至于说树老了,我们只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搞好科学实验,采用新的管理技术,老树一定能够复壮。”小程的发言,说得社员心里热乎乎的。大家一致表示:要怀着对反革命修正主义的仇恨搞好梨树管理,把过去减少的产量夺回来。
群众发动起来了,接着要解决技术问题。程有志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的教导,多次到国营九堡果树场向技术员学习,去全县花果之乡的六堡大队向老农请教;回到队里,他就和社员一起练习剪修、栽培、管理等技术;他买了不少有关果树管理的书籍,每天学习到深夜。程有志虚心好学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称赞。
一九六五年春天,第八生产队的社员们,一致推选程有志担任果树技术员。小程经过学习、实践,虽说初步掌握了一些果树管理技术,但是对这些老梨树如何复壮,在他思想上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为了寻求答案,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认真探讨梨树的生长规律。一天,老贫农郭文孝把他领到一棵老梨树旁,对树上一个断枝又生出不少新枝条、结了许多果的现象,仔细进行分析研究,使他明白了剪枝复壮的道理。接着,小程和贫下中农一起,一棵树一棵树地分析衰退的原因,制订了剪修计划。
塞外的初春,白雪皑皑。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剪修任务,程有志顶风冒雪,攀上高大的梨树,一棵一棵地确定修剪方案,一枝一枝地作出轻、重、疏等不同剪法的标志,同贫下中农并肩战斗在果园里。八队的老梨树经过剪修整治,焕发了青春,结果累累。秋天,梨园传来丰收的喜讯,鸭梨产量比上年增加五倍多。一九六六年,全大队学习八队梨树复壮的先进经验,鸭梨产量由一九六四年的两万斤,猛增到二十多万斤。后来鸭梨产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一九七一年,上升到四十多万斤。
唯物辩证法作指导 制种也能夺高产
梨园的变化,振奋了人们的革命精神,促进了温泉屯大队的良种培育工作。
“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为了落实毛主席的这个指示,尽快实现高粱、玉米杂交化和其他作物良种化,一九六六年冬天,程有志向大队提出了创办良种场、自力更生实现良种化的建议。大队党支部积极支持,挑了一片好地,选了八名社员,让程有志负责配制良种。小程从本大队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只要了五十八亩薄沙板地,就办起了良种场。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良种场收获了三万多斤杂交种,满足了全大队的需要。随着良种培育的深入发展,本公社和外地也要求大量调种。一九六九年初春,大队党支部根据群众的要求和程有志的意见,为了给国家繁殖更多更好的种子,决定把良种场的土地增加到一百五十亩。
有些人一听到要大量制种,便摇头说:“有志,你不是不知道,制种要低产的。这是人家‘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大面积制种,咱大队减少了产量怎么办?”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还是被“专家”的结论所吓倒?程有志内心激烈地斗争着。夜深了,人们都已熟睡,程有志还在灯下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毛主席的教导,开阔了小程的思想境界,他决心打破“制种低产论”,闯出一条“制种高产”的新路。
过去,有些书本上讲:配制玉米双交种和高粱杂交种,亩产不过三百斤;配制玉米单交种,亩产不过一百五十斤。当地过去试验的结果,也证明制种田比大田产量低。“失败是成功之母”。程有志对前几年制种低产的情况认真作了分析,系统进行了总结,以便从低产的教训中引出高产的经验来。
高粱杂交种是由一个母本和一个父本配制而成。有一年,全村八个生产队,每队搞了一亩遗杂十号高粱制种田,除第三生产队收成较好外,其他队收获无几。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和贫下中农座谈,小程了解到,别的队都按照书本上规定的时间,母本播种后二十五天播父本,结果出现了花期不遇的现象;三队因为劳力紧张没有腾出手,父本比规定的时间晚播了三天,结果花期相遇了。但因“小花败育”,即母本接受花粉的性能差,产量仍然不高,只收了二百来斤。
通过对这一事例的具体分析,小程逐渐认识到:杂交高粱制种低产的主要原因是花期不遇和“小花败育”。要解决花期不遇的问题,按规定掌握母本和父本的播种时间,固然很重要,但要看天看地看条件,不能死搬硬套。同时,水肥条件对作物有促进和控制的作用,水肥条件好就生长快、开花早,水肥条件差就生长慢、开花晚。这又使小程明白了:一种作物从生根、发芽到成熟,是本身内在矛盾的转化过程,在每一发展阶段中,在各种条件作用下,都有着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的矛盾运动。正确揭露这些矛盾,促使这些矛盾转化,就能获得制种高产。
为了摸索在当地条件下花期相遇的经验,小程当年选了一百多株母本和父本的植株作实验。每长一个叶片,他就记载一次,仔细观察植株生长情况。根据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终于找出了这样一个规律:母本播种不迟于五月初,父本播种要适当晚,看天看地看条件,母本长叶三个半,花期相遇夺高产。第二年按照这个规程配制的杂交高粱,平均亩产达到七百八十斤。在解决花期不遇这个主要矛盾的同时,他们还采取提纯种子的办法,增强了母本的种性,减少了“小花败育”的现象,进一步为制种高产创造了条件。从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一年,良种场配制的杂交高粱种,亩产一直稳定在八百斤以上。
新的胜利,更加鼓舞了小程的斗志。在群众的赞助下,他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玉米制种超千斤。在配制玉米杂交种的实践中,他运用对立统一法则,分析玉米的生长过程,着重解决三对矛盾:一是合理密植,解决株数多少与棒子大小的矛盾;二是蹲好苗,解决个体发育与群体发育的矛盾;三是科学施肥浇水,解决不同生育阶段与环境条件的矛盾。
玉米棒的大小和株数的多少,有着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一般条件下,株少棒就大,株多棒就小。为了夺取玉米制种高产,必须首先解决这对矛盾。程有志根据实践经验认识到,保证一定的株数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他首先抓住合理密植,在株多的基础上求棒大,并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创造了十多种玉米制种超千斤的高产纪录。高粱制种产量连续过“长江”、玉米制种超千斤的事实,有力地批驳了“制种低产论”。
几年来,程有志和贫下中农以良种场为基地,从需要出发,为生产服务,培育了高粱、玉米、水稻、小麦、谷子、薯类等十几项良种,实验品种由几个扩大到两千三百多个,经示范鉴定,获得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玉米、高粱杂交种和其他良种共七十多个。这些种子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支援了黑龙江、内蒙古、四川、上海、北京等十五个省、市、自治区三十八万多斤。在制种过程中,他还为全公社培训了一百五十名农业技术员。一九七一年,程有志被聘请为河北省农作物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协作组的成员,出席了全国“两杂会议”,并承担了国家分配的四个科研项目。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养鹿连的知识青年,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实践论》,把母鹿和仔鹿分开饲养,创造了仔鹿成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优异成绩。这是她们精心给仔鹿喂奶。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