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渤海新渔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17
第4版()
专栏:

渤海新渔村
在渤海湾西岸一百华里的海防线上,一字形排列着二十三个村庄。这就是河北省黄骅县的渔区二十三堡。解放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家堡的变化就是这二十三堡的缩影。
李家堡,在旧社会是一个佃户村。广大贫苦渔民,网无一片,杆无半根,终年累月飘流在海上,过着贫苦的生活。
解放后,李家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战天斗海,改碱造田,把一个穷海堡,建设成为“海上跑机帆,村里办工厂,荒滩变粮仓,屋里电灯亮”的社会主义新渔村。现在全村有渔船五十二只,其中机帆船十一只,渔业生产稳步上升。一九七一年,全大队的海产量达到二千五百吨,比解放初期增长近八倍,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一倍。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巩固发展,渔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三百五十五户贫下中渔中,户户有存款。过去,祖祖辈辈从蛤蜊砂子里一瓢一瓢地舀咸水喝,如今打出了深机井,人们喝上了甘甜的井水。
李家堡的变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靠的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一次,正当渔民们准备扬帆出海的时候,突然袭来一股强大的寒流,渤海湾沿岸十几里以内的海面上,重新结了半尺多厚的冰,封住了渔船出海的航道。但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广大渔民,冒严寒,砸冰冻,硬是开了一条六米宽、二里长的通道,顶凌出海,提前撒下了春汛的第一网。这时,由于春寒,近海水温低,鱼群潜入深水,连续两次撒网,打鱼都不多。大家说:“浅水没鱼深水找,近海鱼少上远海,有毛主席革命路线指航向,千难万险无阻挡。”他们决心闯出渤海湾,开辟新渔场。
到远海捕鱼,水深流急,航线生疏,困难很多。当船队开到成山头海域时,遇上了大雾。当地渔民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成山头,铁山峡,最难过的五条沙。”当时,云雾弥漫,象一张巨网笼罩着整个海面,稍有疏忽,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在这紧要关头,全体船员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掌好罗盘,把稳船舵,终于穿过一道道急流险滩,绕过一个个暗礁,胜利地到达石岛新渔场。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捕鱼四十二万多斤。
李家堡是个渔村。过去人们把“打鱼人不种地”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在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光辉照耀下,李家堡大队党支部带领广大渔民,决心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在渔区种出粮食。大队党支部委员张会江说:“咱多打一斤粮食,就给国家减轻一分负担,为革命作出一分贡献。”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全大队男、女社员齐上阵,民兵打先锋,小车推,抬筐抬,经过一个月的奋战,改碱造田八十多亩。为了避免海潮侵袭,迎海筑起长达三里的大堤。这年秋天种的冬小麦,第二年夏季每亩打了二百斤。秋季玉米亩产三百二十斤,全年每亩平均单产达到五百二十斤。
第一个改碱造田的胜利,使广大渔民受到很大鼓舞。他们紧接着又打响了第二个战役。六十名青年组成开荒战斗队,套上大车,拉着行李,到六十里以外的黄灶大洼安营扎寨,开荒种地。他们奋战一年多,又造田一千二百亩,为粮食增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