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永葆革命青春的老工人——刘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19
第3版()
专栏:

永葆革命青春的老工人——刘顺
共产党员刘顺是宁夏建筑一公司的老工人,今年五十九岁了。他参加革命工作几十年来,从沈阳到包头,从内蒙古到宁夏,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忠心耿耿地干革命,保持着工人阶级的本色。
“我的工种是干革命”
一九五六年冬季的一天,一列从沈阳开出的列车,载着一批支援边疆建设的工人,驰向包头。刘顺望着窗外闪闪而过的城镇乡村、山川平原,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他想起十九岁那年,背井离乡,沿着这条铁路,从老家河北遵化流落到沈阳,由一个被地主当做牛马的长工变成被资本家奴役的学徒。今天,他成了国家的主人,要为革命转战祖国大地。想到工人阶级肩负的革命重担,他心里象一团火,决心把自己的力量投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刘顺就是怀着这种心情,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建设边疆的战斗。十多年来,他转战在大青山下、千里草原、贺兰山麓的许多基本建设工地上。他看到一座座厂房平地而起,感到无比兴奋,浑身充满着一股使不完的劲头。
在建筑工地上,人们常常看到,那里艰险,刘顺就出现在那里;那里困难,刘顺就奔向那里。一天夜晚,刘顺和同志们在贺兰山区的一个建设工地安装管道,当焊接安装最后一根管子时,施工相当困难,因为在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钢筋骨架中间,只有一个狭小的工作面,人站在里面容易被电焊的火花灼伤。刘顺看到这种情况,立即钻进工作面,憋足劲把一根一端固定了的五六百斤重的架空管道“唿”地扛了起来。由于用力过猛,他的腰扭伤了,痛得汗珠直冒,脸色胀红。同志们急问:“刘师傅,行不行?”他微微点了点头,咬紧牙关,纹丝不动。电焊工见管子接头离刘顺只有一尺多远,为难地说:“刘师傅,不能焊啊!”刘顺把手一挥,斩钉截铁地说:“焊!”刹那间,电光闪闪,火红的焊花飞溅在他的脸上,烧得他阵阵发痛。他却铜打铁铸一般,挺着腰板,坚持了十五分钟,直到焊好为止。
刘顺当了三十多年的建筑工人,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为了加速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不仅发挥了冲天的革命干劲,而且献出了自己的智慧。
一九七一年三月,刘顺来到了贺兰山区的一个工地。在干旱的山区施工,水是个急需解决的大事。当时,有人说:“山上有泉,山下有井,用水没有问题。”刘顺想起以往的经验教训:那是在另一个山区工地上,当施工进入高潮的时候,水却突然供应不上了,整个工程就象烧光了油的汽车一样,停了下来。这个教训启发了他:到底有没有水?必须把结论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可靠基础上。于是,他踏着积雪,冒着寒风,上山勘察水源。结果发现,山上仅有的那股泉水流量很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山下的那口井也早已堵塞了。
返回工地,他反复琢磨:如果建一个大蓄水池,把夜间流掉的泉水贮存起来,施工不就够用了吗?他带着这个问题,第二次爬上山去反复观测,然后与技术人员一起制定了建造大蓄水池的方案。蓄水池建成后,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工地,保证了施工的需要。
在施工紧张阶段,刘顺所在的管工班安装管道速度跟不上混凝土浇注工,大家急得心焦火燎。有人认为,有这么几个管道工,所有的劲都使出来了,再也没有潜力可挖了。刘顺一连几天在施工现场仔细观察,又一遍遍地熟悉图纸,不断同大家研究,终于想出了办法:进行管道整体预制安装。这样一来,工效一下子提高了一倍多,扭转了管道安装的被动局面。
刘顺就是这样地以工人阶级的高度责任感,为革命呕心沥血,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贡献力量。平时,工地上的许多问题,凡是他看到的听到的,他几乎全都放在心上。土方工程跟不上,他就借来皮带运输机;施工需要扒钉,他就垒起红炉自己打制;机器出了故障,他一声不吭地进行修理……有人问他是干哪个工种的,他回答说:“我的工种是干革命!”
“咱工人,就是要为捍卫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战斗”
为了学好毛主席著作,刘顺那种刻苦、认真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一九五三年冬,在东北第二建筑公司开办的老工人识字班里,刘顺第一次看到了《毛泽东选集》。他渴望着读毛主席的书,可是自己一字不识。他决心攻克文化关,掌握革命的理论。从此,他白天学,晚上练,星期天回到家里,也放不下书本。《识字课本》磨得字迹都模糊了,他一页一页打上蜡保护起来,继续使用。他在识字班里,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掌握了拼音符号,学会了查字典,为读毛主席的书打下了基础。
从那时起,刘顺就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十几年来,他走到那里,学到那里。工作忙,他早起晚睡,挤时间学;工地照明条件差,他点起蜡烛或打着手电坚持学。十几年里,他通读了四卷《毛泽东选集》,写下了很多心得笔记。
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刘顺这个普通工人逐步成长起来。一九五八年,在大跃进的高潮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迎着风浪,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勇往直前,战斗不息。
一九六一年,趁着我国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刘少奇一伙为了复辟资本主义,在工业基本建设战线刮起了一股“下马”妖风。在宁夏第一个钢铁企业的建设工地上,刘顺眼看着自己亲手建起的钢厂被砍掉了,高炉熄了火,一批批工人离开了工地,他的心里象压着千斤重石:难道咱工人阶级用血汗换来的成果,就这样被糟蹋了?!他翻开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遍又一遍地默读着:“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脑子里不由得浮现出亲身经历的斗争情景。那是一九五六年,正当全国人民欢庆农业和手工业实现合作化的时候,一小撮阶级敌人曾刮起过一股“退社”妖风。当时,刘顺的哥哥也一度动摇起来,想退出钟表合作社,后来经过刘顺的帮助,才觉悟过来,坚持走合作化的道路。刘顺想到这些,心里亮堂了:眼前出现的分明是一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他决心站稳脚跟,经受考验。
钢厂“下马”不久,有人在会上宣布:“大家上街揽活干吧!修车补胎,打刀卖勺,能赚钱就行。”刘顺一听,十分气愤:这不是明目张胆地在拆社会主义台吗?他坚定地对班里工人说:“咱工人阶级只能为社会主义出力,绝不替资本主义拉套!”有人几次催他带工人上街揽活,都被他顶了回去。后来,他们竟以刘顺“身体不好”为借口,劝他“退休”。刘顺回答说:“干革命是毛主席给我的权利,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革命到底。”就这样,刘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与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刘顺怀着捍卫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坚定决心,战斗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第一线。一九六七年八月,一小撮阶级敌人极力煽动资产阶级派性,挑起武斗,破坏生产,妄图干扰和破坏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刘顺当时所在的那个工地上,有些人也离开了生产岗位,工程眼看就要停下来。看到这种情景,刘顺心急如火,他不顾个人安危,往返步行四十多里,挨门逐户地宣传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把工人动员回来。在工地举办的学习班上,刘顺激动地说:“咱工人就是要带头听毛主席的话,就是要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战斗。”他带头深入揭露和批判了阶级敌人破坏革命和生产的罪行,订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规划,工地上很快又出现了热气腾腾的景象。
“教育青年一代是我们老工人的责任”
刘顺常说:“青年历来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夺的对象。教育青年一代是我们老工人的责任,我们可不能看着他们走下坡路。”
刘顺这个班,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集体。有人就认为:在这样的单位没有什么阶级斗争。刘顺却不这样看,他从青年工人小魏身上的变化发现了问题。小魏,这个贫农的后代,一向艰苦朴素,朝气蓬勃。可是后来,他把几年的存款取出来,几天就花光了;脱下了打着补钉的普通服,换上了呢子服和时髦的大衣;原来那股生龙活虎的革命劲头也渐渐消失了。小魏的变化,引起了刘顺的重视。经了解,原来有一个姓许的“老工人”,经常以“传授技术”为幌子,讲什么“义气”、“交情”,宣扬吃喝玩乐,拉拢腐蚀青年。刘顺意识到这是一场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就引导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他还大讲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讲自己在旧社会的血泪史,帮助青年提高阶级觉悟,鼓励青年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在刘顺的帮助教育下,小魏和其他青年工人愤怒揭发了姓许的大量罪行。在事实面前,这个隐藏在工人队伍中一贯进行破坏捣乱的历史反革命分子,终于露了原形。
一九六九年冬季,贺兰电机厂正在施工。一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刘顺和几个青年工人正在做上水碰头,一根管子的一端被一根木棍塞住了。如果这一天管子碰不上头,就要影响第二天的工程用水。一个青年工人提出:干脆把这一节管子锯掉,另焊上一节,这样,又省时间,又省劲。刘顺一听这话,对这个青年工人说:“你要锯掉的不只是一节管子,而是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咱们的劲是省了,可是这要给国家造成浪费!”说完,刘顺找来木钻,一钻一钻地钻了起来。几个青年工人受到了教育,也同他一起干起活来。到夜里十一点多钟,上水管道终于接通了,保证了第二天全厂的用水。
一九六九年夏天,刘顺的女儿玉芝在沈阳市的一个中学毕业了,学校领导考虑到刘顺年老多病,老伴又去世了,身边该有个人照顾一下,准备介绍玉芝到银川市安排工作。一天,玉芝为这事来了一封信,征求刘顺的意见。刘顺特地请一个工人代写一封回信,他交代说:“写上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鼓励她到农村去滚一身泥巴,磨一手老茧,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干一辈子革命。”玉芝接到回信后,就奔赴盘锦垦区插队落户了。
解放以来,刘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了很多贡献,也得到了党和人民给予的不少荣誉。但是,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他决心继续革命,不断前进,永葆革命的青春。
《宁夏日报》记者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