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20
第3版()
专栏:

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
刘柏荣
我是一九六九年从上海到江西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现在虽然离开了农村,但每当我回想起农村的劳动生活,回顾在农村画的速写和创作,心情总是很激动。今天重新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光辉著作,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长期地无条件地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把立足点真正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才能找到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源泉,才能真正塑造出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我从小就爱画画,但那只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根本没有认识到画画要为工农兵服务。初中毕业以后,我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我的热情很高,但由于过惯了城市生活,来到偏僻的山窝窝里,一切都很不习惯。尽管贫下中农对我们很好,热情地接待我们,在政治上和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但从内心来说,总觉得这里什么都不如上海。出门就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社员的脸都那么黑,皮肤粗糙,手也都是那么粗。真担心自己将来也落得这样一双硬棒棒的手……反正打心眼里不太喜欢农村,感到一切都不美。刚开始参加劳动时,分配给我们的活是最轻的,可我还是累得够呛。晚上一倒在床上,浑身筋骨痛,所以情绪不稳定,画画的欲望淡薄了,速写本放在背包里也懒得再去动它。
贫下中农最关心我们的成长,看出我们有一些思想问题,就主动帮助我们,提高我们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使我最受感动的是我们生产队的一位老红军,一九三四年他是红军的一个连长,因战斗中负了伤,便留在江西打游击。几十年来他勤勤恳恳地为党为人民工作,从不追求个人名利地位和物质报酬。组织上安排他去敬老院,但他还是风里来、雨里去地为生产队精心饲养耕牛,还为我们知识青年的进步操心。他经常给我们讲村史,讲红军的战斗故事,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老红军的言传身教,使我的思想逐步转变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与贫下中农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劳动,慢慢地对农村生活习惯起来了。劳动,再也不是那么累人了,自己的脸也变成黑虎虎的,皮肤也粗了,审美观点也随着改变了,渐渐地觉得社员都是那么纯朴、可爱。但这还不能说自己已经把立足点移过来了。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还要有一个“痛苦的磨练”过程。有一件事对我教育很大。一次生产队分配我去清牛厩,牛厩里面的牛粪,经过发酵,臭气熏人,进去就想呕吐,我推说身体不舒服,要求换一个工作。话未落音,一个年岁比我小的贫下中农子女,立即主动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赤着脚,站在牛厩里,干得很欢。事后我问他臭不臭,他说,他想的是越臭越能肥田,越能增产,所以就不觉得臭,反而还嫌它不够臭呢!小社员的一席话,给我思想震动很大。为什么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相差那么远?晚上我还想着这件事,怎么也睡不着。我又拿起毛主席的《讲话》来学习。毛主席说:“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毛主席的教导,使我羞愧,更给了我改造世界观的力量。打这以后,我就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与社员一起,拣最苦最脏的活干,以后再碰到牛粪,就不觉得臭了。
感情起了变化,和贫下中农有了共同的语言,这时我才发现贫下中农崇高的思想品质,进而产生要表现他们的强烈欲望,重新唤起我画速写的热情。当我拿起笔给红军大伯和社员们画速写时,他们那长满茧子、刚强有力的双手,粗壮的身影,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脸颊,都激起我的敬仰之情,这是无产阶级的美呵!
在画画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贫下中农的热情帮助和具体的批评,使我慢慢懂得了应该画什么,应该怎样画。这样我便越画越有劲,越画越想画。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时时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它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就及时地用速写把这些画在小本上,虽然是寥寥几笔,但在创作上却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前我总觉得要塑造形象,主要是靠素描基础。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只有素描基础还不行,要画工农兵,首先要具有工农兵的感情,有了感情,才有可能画出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只有画自己所熟悉的人物,才比较容易把人物的感情和特征画出来。而画速写就是熟悉人物和积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画速写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要鸡毛蒜皮一起画。要善于观察和抓住对象的特点,而且还要多画、勤画。我自己的体会是:最好能把速写和创作结合起来,把速写和素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逐步提高造型能力,才能比较好地去刻划作品中的工农兵形象。今后,我决心按照毛主席指引的文艺方向,努力深入工农兵生活,为革命练好基本功,为革命而创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