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有书本知识的人要向实际学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21
第2版()
专栏:

有书本知识的人要向实际学习
铁道兵某部技术员 周国云
两年来,我对于防水施工,开始很被动,以后逐步取得了一些主动权。这使我深刻体会到,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书本知识要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开始我想,凭自己读了十几年书,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不会有什么困难。没想到一接触施工实际,问题就一个个摆到了面前。如何准确地作好使用沥青的计划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每次施工前,首先要提出使用沥青的计划,以便提早熬制备用。可是,多大的工程量应该用多少沥青,自己心里却没有数。起初,我从书本上找到一些根据,再根据防水面积,计算出用沥青的数量。但是,这往往与实际需要量不符,给施工带来了困难。施工的同志对我用沥青的盲目性,也提出了一些批评。作为一个技术员,感到没有很好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自己心里很难过。
如何才能准确计算使用沥青的数量呢?这时,我和同志们一起学习哲学。毛主席教导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我想,过去作使用沥青的计划不准确,就是因为只是坐在房子里计算,没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是对书本上一些原理不加分析,不研究实际情况,千篇一律地加以套用,那必然要在实践中碰壁。我决心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深入实践中去,虚心向群众学习,作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打这以后,我就主动地深入现场,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虚心向战士和老工人请教,详细调查以往在防水施工中使用沥青的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观察、实践,把每一次施工的劳力安排、工程数量和消耗沥青数,进行比较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了每铺贴一百平方米防水卷材的沥青消耗量。这个从实践中得出来的数字,再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就比较准确了。
一次,正赶到冬季进行防水施工,我仍按照以往统计的沥青消耗量来作加热沥青计划,结果施工中出现了沥青不够用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通过现场观察、分析,找到了原因。原来自己以前统计的沥青消耗量,大多是夏天防水用沥青的情况。冬天沥青涂到基层面上流动性小,易于凝固,这样用沥青就增多。后来又通过多次实践,我发现在工程量相同的情况下,不仅冬天比夏天用沥青多,而且平面比立面用沥青多,基层面不平比基层面平整用沥青多。综合考虑到气候情况、防水部位、基层面平整程度等因素,终于找到了每铺贴一百平方米防水卷材需要消耗沥青的较准确数量。实践证明,用这个数字来作计划,就比较合乎实际。从此,沥青消耗量的计划工作逐步地改变了被动状况,取得一些主动权。
我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更加感到深入实践的重要意义。人类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许多理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纠正其错误或加以发展。按过去的老框框,铺贴立墙壁防水卷材,都是采取一张卷材挨着一张卷材循序渐进地铺贴方法。这样,第一张卷材铺贴完了以后,到铺贴第二张卷材之间的时间相隔比较长,立墙壁愈高,时间就拉得愈长。有的同志把这种施工方法,叫做“老牛拉破车”。能不能打破原来的旧框框呢?我深入现场,多次和战士、老工人一起商量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到过去不能加快速度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发生沥青烫伤事故。问题的结症找到以后,大家就从防止沥青烫人,提高立墙壁铺贴防水卷材的速度方面考虑,想出一些办法,进度稍微加快了,但还是不安全。后来我又跟施工人员一起,反复进行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一种交叉施工方法,就是铺卷材时,作业点之间拉开三至四米距离,当第一张卷材还没有送到立墙壁的顶部,下层作业的同志又在三四米远的地方开始了第二张卷材的铺贴工作。采用这样交叉铺卷材施工方法后,不仅保证了安全,而且提高了立墙壁铺贴卷材工效百分之五十,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仅有的书本知识是有限的,社会实践才是无限的。事实教育了我,斗争长才干,聪明靠实践。我要努力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深入三大革命运动中去,老老实实地学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