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知识来自实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21
第2版()
专栏:

知识来自实践
云南省富宁县者桑大队“五四○六”菌肥厂 熊谱成
在实践中,只有运用辩证唯物论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好工作。去年三月,我们大队建立了一个“五四○六”菌肥厂。我们满腔热情地接受了生产菌肥支援农业生产的任务。可是微生物这东西大家谁也没摸过,对于菌肥生产技术都一窍不通。
我们找来了一份资料,可是上面介绍的办法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对不上号。造菌肥要有高压灭菌锅、保温箱、电冰箱等许多设备。我们农村现在还没有这些东西。去买吧,得花上几千元,很不经济。我们决心就地取材,用土办法代替洋设备。我们在寻找土办法中,经历了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
拿培养菌种来说,书上规定要用保温箱培养。我们没有这种设备,开始就用烧火加温的办法,结果不是温度过高,把菌种烫坏,就是温度不稳定,菌种长不出来,搞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究竟是怎么回事,离开保温箱是否就一定不行呢?我们作了认真分析,认识到,培养菌种是要有适宜的温度条件,保温箱仅仅是满足菌种温度条件的一种工具。看来利用别的方法提供这个条件是有可能的。有的同志联想到牛粪堆里可以捂谷芽的事,认为牛粪堆之所以能捂谷芽,是由于它有一定的温度条件,这跟菌种需要的恒温有些相似。但是否适合菌种生长呢?经过试验,终于在牛粪堆里把菌种培养成功了。这件事对大家教育很大。大家认识到: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土办法和洋东西是相互比较而存在的。事物的发展总是先土后洋的,洋东西都是在土办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更坚定了我们用土法造菌肥的信心。我们发动群众,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因陋就简,以土代洋,解决了设备问题。
在菌肥生产中,我们是用蒸饭用的甑子代替高压灭菌锅消毒的,但蒸过的饼土有时还会长出杂菌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是不是这个办法不行呢?我们把甑子与高压灭菌锅的消毒作用比较之后,从中认识到,压力小、温度低是甑子消毒不彻底的主要原因;因为消毒不彻底,未杀死的杂菌就会在饼土上很快繁殖起来。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采取适当延长时间、多蒸几次的办法,终于达到了与高压灭菌锅一样的效果。开始由于我们忽视土办法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把它与洋设备同样看待,所以失败了。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掌握了这种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
杂菌是菌肥生产的大敌,为了控制它的侵染,历来都是采取消毒办法,企图把杂菌一个不剩地消灭掉。但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杂菌分布极广,要在较大范围内创造绝对无杂菌的环境是困难的。只要有少量杂菌存在,它们在适宜条件下便会迅速繁殖起来,侵染菌肥。因此往往使我们处于被动局面。
要有效地控制杂菌,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同一环境下,凡是菌种生长好的,杂菌很难侵染;相反,菌种生长差,杂菌就多些。这说明,菌种与杂菌在生长中是互相制约、互相斗争的。“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要制服杂菌,就要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于菌种生长的方面转化。我们通过研究菌种与杂菌各自生长发育的特殊要求,掌握了双方相互斗争的内部联系,采取了消毒与控制生长条件相结合的积极措施,创造一个有利于菌种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繁殖的环境,在一定时间内使菌种树立绝对优势,从而达到抑制、排斥杂菌生长的目的。通过实践检验,这一方法比较有效地控制了杂菌的侵染。
过去培养菌肥母剂需要设备多,生产效率低,主要是为了控制杂菌侵染。现在我们对控制杂菌有了新的认识和方法,为改革旧的方法创造了条件。根据变化了的条件,我们把原来用瓶、罐装饼土间接消毒改成用甑子装饼土直接消毒;把密封培养改成在灭菌的房子内敞开培养。这样操作方便,不要多少设备,一口锅、一个甑子、一间小房子就可生产母剂,效率比原来提高好几倍,同样保证了母剂质量。
我们对于菌肥生产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一条真理:知识来自实践。这是对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有力批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