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沙漠里的大寨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22
第2版()
专栏:

沙漠里的大寨花
在阴山南麓的乌兰布和大沙漠里,出现一个学大寨先进单位——北京部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一连。这个连队从一九七○年开展学大寨以来,艰苦奋斗,移沙造田,仅一年时间,就在“兔子不拉屎”的沙窝里,创造了粮食亩产超《纲要》的成绩;去年在特大风灾的情况下,粮食亩产五百零二十八斤,一跃跨过“黄河”。
沙丘是怎样搬走的
一连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古老的荒沙滩。一九六九年春天,一连来到这里时,还是一片荒凉,耕地大多数分散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中间。现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不见了,零散的土地连成了一整片平展的“大寨田”。沟渠纵横,清水荡漾,绘成一幅生气盎然的画图。
这里的风沙灾害十分严重。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无风遍地沙,有风埋人家,只见春天下种子,不见秋天收庄稼。”一连组建的头一年,因为缺乏经验,按照当地旧习惯,围着沙丘种田。风季一到,刚刚出土的禾苗,很多被流沙掩埋。这一年,收成很差。
一九七○年,一连党支部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开展移沙造田的战斗。广大指战员积极支持。少数人怕苦怕难,说什么:“凭着两手搬沙丘,好比蚂蚁啃骨头。”党支部书记王光明同志认识到:是学习大寨,艰苦奋斗,移沙造田;还是因循守旧,怕苦怕难,继续围着沙丘转?这是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必须从思想路线上加以解决。
党支部组织大家到附近一个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沙海公社新红大队去学习,用实例打开人们的眼界。这个大队位于阴山脚下的红石山口,黄沙一片,条件很差。广大贫下中农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短短几年,就把这里改变成了“渠系配套地成方,绿树成荫林成网”的米粮川。一九六五年,粮食亩产量超过了五百斤。
通过参观学习,原来一些怕苦怕难的同志,受到了一次活生生的教育。他们说:“新红能变,我们为什么不能变?只要有‘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改变不了的环境。”
乌兰布和的二月,地冻天寒,狂风卷起沙浪,遮天蔽日。指战员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打响了。在战斗中,他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先后搬掉了七十多个大沙丘,移沙造田二百亩,铺沙改土四百亩。接着,又开展了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植树造林等项农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防治风沙。这一年,一连迎来了荒沙滩上第一个大丰收。粮食亩产量平均四百零二斤,超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
一次“特别支委会”
超过《纲要》以后,还能不能更上一层楼?在领导班子里又经历了一番斗争。
起初,有个别同志流露出自满情绪,说:“凭咱这荒沙滩,能打出这么多粮,已经不错了。”也有的说:“今年移沙造田,咱可是打虎的劲儿都用上了,明年应该喘口气了。”
为了克服这种满足现状的思想,王光明找到副支书、连长张定钧。两个人一合计,决定召开一次“特别支委会”。第二天,他们首先带着支委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围着全连一千多亩耕地转了一圈,然后领着支委们爬上了附近最高的一道沙岗,极目远眺,只见连绵起伏的沙丘,一眼望不到边。王光明指着茫茫的沙海,向大家讲起乌兰布和沙漠的变迁史:
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一个人烟稠密、繁荣富庶的地方。后来,因为风沙侵吞,人们被迫携家带口外逃,在旧社会,“沙迫人退”,不知道有多少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被吞噬掉了。现在,我们要向沙漠进军,开辟“人进沙退”的新篇章。这是一个十分伟大艰巨的事业。而我们脚下的这一千多亩耕地,对整个沙漠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从根本上防治风沙还要进行艰苦的战斗,革命的征途还长得很哪!
接着,张定钧向大家介绍了参观大寨的切身感受,他说:“我们不能关在小天地里,只看到自己鼻子底下的一小块地方。我们要想到国家,想到全世界,想到革命,我们人比大寨多,可贡献比大寨小。”
支部书记和连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不少同志当场联系自己的思想,反骄破满。有的说:“关在小天地里,觉得自己差不离;站到高处,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万里征途在前头。”
“特别支委会”开过以后,干部们又主动地到群众中去听取意见。全连上下,很快就掀起了一个学先进、找差距的反骄破满的自我教育运动。一连的指战员们,扫除了“骄”“满”两个绊脚石,开始了过“黄河”的战斗,向农业学大寨新的征途进军。
团结战斗过“黄河”
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一九七一年五月,一连指战员们精心培育的八百亩玉米、高粱和小麦,苗齐秆壮,长势喜人。严峻的考验突然降临了。接连九天刮了五场八级以上的大风,滚滚的流沙,象一条条肆虐的黄龙,向嫩绿的幼苗扑去。成千上万吨的沙石,被卷进了农田。三百多亩玉米被打得茎断叶烂;大部分小麦,被埋得严严实实。全体指战员个个心里都象被一团烈火炙烤着。
怎么办?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还要不要坚持学大寨、过“黄河”?党支部召开了紧急会议,学习了大寨人在遭受特大雹灾后,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团结战斗夺丰收;学习了南堡人战胜特大洪水,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英雄事迹。又回顾了连队一年多来学大寨的战斗历程,提高了大家战胜灾害的勇气和信心。广大战士豪迈地表示:风沙越大,我们斗志越坚;灾害越重,我们骨头越硬。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泰山压顶不弯腰,大灾之年也要过“黄河”。全连干部、战士、职工、家属拧成一股绳,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抗灾的战斗。
六月的乌兰布和沙漠,骄阳似火,黄沙烫人,就象在蒸笼里一样。军垦战士们英勇奋战,除沙扶苗。女战士邓景凤,为了不伤苗,用手一株一株地扶。手指磨破了,一触沙子,钻心般疼。但她坚持战斗,不下火线。一周时间全连完成了三百多亩受灾玉米的清沙扶苗任务,还移栽了二百多亩高粱和糜子。
刚刚扶起的玉米和移栽的高粱,急需浇水缓苗。党支部率领全连同志,日夜奋战在田埂渠畔。副连长谢文卿以身作则,那里最艰苦,就出现在那里。过度的劳累使他的胃溃疡复发了,他一声不吭,始终和战士们战斗在一起。经过五天的紧张战斗,全连一千多亩庄稼都浇上了水。几天以后,被打坏的玉米长出了新叶,移栽的高粱长出了嫩芽,风灾过后的乌兰布和,又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