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淀上渔歌——记白洋淀渔民诗人李永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22
第4版()
专栏:

淀上渔歌
——记白洋淀渔民诗人李永鸿
共产党员李永鸿,是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的一位渔民诗人。他坚持业余创作,写了许多诗歌,并亲自做宣传鼓动工作。平时,他身上总是带着一副竹板,一个小喇叭筒。淀上、村头、房顶都是他的宣传阵地。社员们在看电影或开会之前,都乐意听他说上两段快板。李永鸿说:“我写的东西,就是给咱渔民听的。写好了,自己就用喇叭广播,或在船头朗诵,也有的登在队里的黑板报上。群众欢迎,能鼓舞大家的斗志,我就打心眼里高兴,所以就越写越上劲!”李永鸿满怀激情地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颂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歌颂工农兵。他的渔歌在白洋淀上广为流传,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渔民歌手”。
解放前,李永鸿是白洋淀上一个受苦的渔民,从小就跟着父母在租赁的一条小破船上捕鱼捉虾,风里雨里,东飘西荡。一九四○年,共产党、八路军来到白洋淀,李永鸿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当了游击组长。那时候他就开始编顺口溜,写快板,鼓舞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英勇的抗日战争。后来他在歌颂当年“雁翎队”的诗中写道:
雁翎队是子弟兵,继承红军好传统。
无边芦苇扎营盘,风吹雨打心更红。
一九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了。不久,由晋察冀边区印成单行本。一天,区委的一位同志带着这本书找到李永鸿,对他说:“这是毛主席为咱们写的,希望你好好学习,把宣传工作搞得更好!”从此,李永鸿开始学习毛主席著作。他识字不多,逢人就问,一字一句地刻苦学习。一直到现在,他仍然经常把这本书带在身边,努力用《讲话》精神指导自己的创作。
文化大革命前,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控制下的文艺舞台,充斥着封、资、修的黑货,为复辟资本主义大造舆论。一天晚上,村里放映了一部毒草影片。李永鸿越看越觉得不对路,看了半截就走了。回到家里,他翻开《讲话》,又细细琢磨起来。毛主席教导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李永鸿边学边想:这些毒草影片,不是歌颂工农兵,而是丑化劳动人民,完全违背毛主席的教导。他联系到过去看过的一些旧戏剧、电影,深深认识到,为什么人的问题,的确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李永鸿紧密配合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努力为工农兵创作。在大跃进的年代里,他曾写了《白洋淀上红旗飘》,热情地歌颂“三面红旗”。人民公社成立的那天,他心里乐开了花,跳上台去,激情洋溢地高声朗诵了他的新诗篇:
解放前走独木桥,土改翻身上铁桥,
互助合作钢桥起,人民公社通天桥,
渔民跟着共产党,越走越宽步步高。
每当党和毛主席发出号召,李永鸿就立即配合宣传。他常说:“毛主席号召什么,我就宣传什么。”一九六二年,当毛主席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以后,李永鸿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丰富的生活经验,立即动手创作以反映当地阶级斗争为题材的长诗《红菱传》。通过一个穷苦渔民出身的女共产党员的成长过程,反映白洋淀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英勇斗争,塑造了“红菱”这样一位女渔民的英雄形象。全诗贯穿着激烈的阶级斗争。他怀着强烈的无产阶级感情,以鲜明的阶级观点,在序歌中写道:
千年的苦万年的泪,刀尖上滚过旧社会。
今日甜来昔日苦,新旧两张“阶级图”。
两张图,要分清,旧的黑来新的红。
两张图,要常看,渔民爱唱“红菱传”。
一九六六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号角吹响了。李永鸿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向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开火,写下了声讨“三家村”反党集团的战斗诗篇。当刘少奇一类骗子被揪出来的时候,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向渔民们朗诵了《大快人心万民欢》的诗歌:
七亿人民多壮志,革命烈火遍地燃。
毒蛇难逃人民手,乌鸦翅膀难遮天。
毛泽东思想普天照,历史车轮永向前。
碾碎一切害人虫,大快人心万民欢。
一九六○年,李永鸿的长诗《白洋淀渔歌》在报刊上发表了。随着“渔歌”的广泛流传,他不断受到群众赞扬和领导表扬,有的大学还邀请他去讲课。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从不骄傲。他把群众比作大淀,认为自己只是大淀里的一滴水。他牢记着毛主席关于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的教导,经常勉励自己:要做把根深深扎在淀底泥土里的红莲,不做飘在水面上的浮萍,永远生活在渔民中间,战斗在三大革命斗争的第一线。他的诗歌,正是在火热的群众斗争中,在新旧社会两层天的切身经历中写出来的。
有一次,正是鱼汛季节,李永鸿干脆睡在船舱里。晚上,他想着白天和社员们共同战斗的情景,从渔业的丰收,又想到芦苇的增产,想想过去,比比现在,心情十分激动,使他再也躺不住了,冒雨回到家里,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白洋淀是聚宝盆,芦苇无边鱼成群。
根根芦苇是金条,鲜鱼群群是白银。
过去金银富人占,如今财宝属人民。
李永鸿的每一首诗,每一支歌,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群众的智慧。在几十年的业余创作生活中,他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旧社会,他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的权利。开始编写顺口溜、快板的时候,他就靠脑子想,心里记,再请别人写下来。后来他学习了文化,就自己学着写。从他的手稿中可以看到,字里行间夹杂着许多圆圈、横杠等符号,改了又勾,勾了又改。真是“千滴汗水一行字,万般心血一首诗”!长期以来,李永鸿养成了一种习惯,新作的诗总要先念给渔民们听听,征求大家的意见。他在写《白洋淀渔歌》的“苦歌”一节中,有这样的诗句:“渔民难,渔民难,渔民眼泪湿衣衫”。拿给渔民一念,有的说,解放前,咱渔民一年到头含着眼泪撒网捕鱼,泪水和淀水也分不清了!李永鸿很受启发,仔细琢磨后,把诗句改成:“流泪如同网出水,滴滴泪水流满淀。”
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李永鸿想用诗歌来反映白洋淀的巨大变化。他写道:“渔民笑,渔民笑,感谢党的好领导,压迫剥削全摆脱,幸福生活步步高。”有的社员说,“幸福生活步步高”这句,没有把咱们翻身渔民的精神面貌写出来。为了修改这一句诗,他琢磨了好些天。有一次,他在街上看到迎面走来一位老大伯,满面红光,腰板挺直,笑着跟他打招呼。李永鸿想,同是一个老渔民,在旧社会,重重苦难压得他弯腰驼背。看今天,他这样精神焕发,真是越活越年轻了。这不正是贫苦渔民的深刻变化吗?于是他把那句诗改为“千年的罗锅直了腰!”
多年来,李永鸿就是以这样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坚持业余创作。他今年五十一岁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他的创作热情更加旺盛。目前,他正在续写长诗《红菱传》。李永鸿从一个普通渔民,成长为一个“渔民诗人”,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不断前进?从他赠给农民诗人王老九的诗中,可以得到回答:
你老九,我永鸿,手拉手儿同路行。
咱们的歌儿唱不完,歌儿越唱越有劲。
永远跟着共产党,永远跟着毛泽东。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