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踏遍青山为工农——记广西西林县文艺宣传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22
第4版()
专栏:

踏遍青山为工农
——记广西西林县文艺宣传队
在被称为“广西屋脊”的西林县,有一座花隆山。这座山海拔一千四百多米,峰回路转,云遮雾嶂。山顶上住着八户苗族社员。一天,西林县文艺宣传队爬山越岭来到这里,小小的山寨顿时沸腾起来。夜幕降临的时候,寨子里响起了阵阵锣鼓声,苗族社员们喜气洋洋地聚集在一起,观看了他们的演出。表演结束后,一位年逾百岁的苗族老人拉着宣传队员的手,禁不住热泪盈眶地说:我活了三个朝代了,从来没有在这高山顶上看过戏。你们不怕路远山高,专门到我们苗寨来表演,这都是毛主席教育得好啊!
西林县有七万多苗、瑶、彝、壮、汉等各族人民,散居在五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千山万壑间。正如一首民谣所描绘的:“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两山能对话,相会要半天。”由二十多名壮、苗、汉族队员组成的西林县文艺宣传队,自一九六八年建队以来,就遵循毛主席关于“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一伟大教导,常年累月活跃在西林县境内的崇山峻岭之中,坚持为各族人民送戏上门。几年来,他们身背行李道具,步行上万里,走遍了全县所有的公社、大队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巡回演出二百多场,观众达二十多万人次。他们每演出一场戏,都付出了巨大的艰辛。
一次,全县最边远的马蚌公社鲁维生产队要求他们去演出。从西林县城去鲁维,要走三百多里崎岖的山路,到底去不去呢?队员们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应该去。他们说得好:“如果光到方便的地方去演出,还谈得上什么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呢?我们是毛泽东思想宣传员,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要去。”他们满怀革命豪情地出发了,经过五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在傍晚时分来到了鲁维生产队。尽管大家都走得很累了,但他们一想到群众渴望看演出的迫切心情,就忘却了疲劳,马上扛起锄头,在山坡上平整出一块小舞台。当晚,他们给贫下中农演出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的选场、唱段以及其它文艺节目。他们这种不辞劳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受到了贫下中农的赞扬。
为了更好地适应山区条件,满足更多的工农兵群众的要求,他们坚持适应在分散条件下演出的小装备、小节目、小队伍,无论是在村边寨头,还是在山坡工地,都能就地演出。在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做到短小精悍,丰富多彩。两年多来,他们自编自演各种小节目一百多个,大多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歌舞、说唱。这些节目的内容都是围绕三大革命斗争和密切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的。这个宣传队还大力提倡一人多艺,一专多能,使队员们能演能唱,又会伴奏,做到人少节目不少,队小不降低演出质量。队员们还刻苦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以使当地各民族的群众都能看懂他们的演出。
西林文艺宣传队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在工作中和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一年冬天,他们冒着严寒去古障公社者夯大队演出时,发现村头的一座木桥坏了,大家就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垒石头,架木板,赶搭了一道简易小桥,方便了过河来看戏的社员们。演出结束后,他们又提着汽灯,扶老携幼,一直把社员们送回家门口。贫下中农都非常感动,说他们走的是毛主席指引的路,搭的是和贫下中农的“连心桥”。宣传队所到之处,贫下中农总是热情地接待他们,象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使宣传队员们更加不能忘怀的是,那佐公社一位老贫农,满怀对青年队员们的期望,主动到宣传队来忆苦思甜,给他们进行阶级教育。这位贫农老大爷,解放前被地主害得家破人亡,自己被逼瞎了眼睛。现在,他尽管双目失明,可是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他仍然坚持编快板,拄着拐棍串村走寨,热情地为群众演唱。大家听了他的报告深受教育,决心向这位老贫农学习,扎根山村,为工农兵服务一辈子。
这个宣传队的队员们深深感到,只有熟悉工农兵,才能演好工农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改造世界观,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从此,他们更加自觉地在改造世界观上下功夫,虚心地向贫下中农学习。他们在后来的演出中较好地塑造了贫下中农的形象,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