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新疆各族人民热爱样板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23
第2版()
专栏:

新疆各族人民热爱样板戏
毛主席的文艺路线指引方向,
革命样板戏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我们踏着英雄人物的脚步走,
永远前进在胜利的革命大道上。
这首民歌,唱出了新疆各族人民对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表达了他们对革命样板戏的热爱。
一天,哈密地区文工团来到维吾尔族聚居的哈密县花园公社,演出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消息传开,社员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驴,有的坐着马车,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没等天黑,看台前就聚满了人群。演出期间,每当杨子荣等英雄人物出场时,维吾尔族贫下中农和社员,一再报以热烈的掌声,竖起大拇指赞扬他们胸怀朝阳干革命的高贵品质。演出结束后,许多人眼含热泪,连声称颂“拿哈依提雅克西!拿哈依提雅克西!”(维吾尔语,太好了!太好了!)久久不愿离去。一位白发银须的老人,走到演员当中,紧紧握着他们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们送来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怀!常宝一家过去的苦难遭遇,就是我们维吾尔族人民解放前的遭遇。杨子荣等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真是我们的好榜样。”
如今,一个群众性普及革命样板戏的文艺活动,正在天山南北蓬勃展开。从城镇到农村、牧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各族人民争看革命样板戏,演唱革命样板戏,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动人景象。
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大力推广下,广大维吾尔、哈萨克、汉、回、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蒙古、乌孜别克等民族的文艺工作者,为了在少数民族中普及样板戏,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他们遵照毛主席有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示,利用多种多样的民族艺术形式,移植革命样板戏。有的地区将革命样板戏移植成维吾尔和哈萨克族歌剧,有的地区采取用民族语言填词“翻译配音”的艺术手法,解决了少数民族人民听不懂唱腔的困难。新疆歌舞话剧院的文艺工作者,最近根据同名样板戏移植创作的维吾尔族革命歌剧《红灯记》,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这个歌剧,是在革命样板戏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以维吾尔族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为基本唱腔,用维吾尔语演唱的。这个歌剧的移植创作,不仅为在新疆少数民族中普及革命样板戏提供了经验,而且使少数民族文坛增添了新的花朵。
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一个由塔吉克族放映员组成的流动电影放映队。这个电影放映队,常年奔走在雪山、牧场上。他们不怕风雪严寒,攀冰山,穿戈壁,到处放映革命样板戏电影,普及推广革命样板戏。这里的塔吉克族牧民多数不懂汉语,听不懂台词。他们就把样板戏中的故事情节,用塔吉克语编成解说词,边放映边解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战斗在三大革命第一线的业余文艺战士,也为普及革命样板戏作出了贡献。在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长征公社,有一个由十一名哈萨克族牧民组成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一九七○年冬,他们看了革命样板戏电影《红灯记》以后,产生了用哈萨克语演出《红灯记》的强烈愿望。在公社党委和广大贫下中牧的支持下,他们从去年四月开始了全剧的译配工作。在排演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们都没有直接看过京剧《红灯记》,就对照着翻译剧本,一遍又一遍地观看电影《红灯记》,深刻领会剧情,认真研究汉语和哈萨克语的语言规律,一字一句地刻苦练唱,终于使哈萨克语唱词逐渐适应了京剧的唱腔。去年五月底,这个戏译配成功了。到现在已演出几十场,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随着革命样板戏的逐步普及,李玉和、杨子荣、郭建光等英雄人物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地处祖国西部边疆的柯坪县五一公社,有一个由三百三十名维吾尔族妇女组成的“红色娘子军”民兵连。几年来,她们以洪常青、吴清华的光辉形象激励自己,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斗争中,做出了贡献。帕米尔高原群山中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库各西里克公社的牧民们,去年修建一条盘山水渠时,被一处名叫各隔尔洽提的悬崖峭壁挡住了去路,施工非常困难。公社党委组织贫下中农和社员学习毛主席著作,观看革命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开展向英雄人物学习的活动,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施工过程中,他们以杨子荣为榜样,越是艰险越向前。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雪山上,奋战了几个月,终于凿穿了这座山崖,使渠水顺畅地流向高山,流向新开垦的梯田,为农牧业增产创造了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