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发扬“一粒米精神”——吉林安广粮食加工厂不断提高出米率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23
第3版()
专栏:

发扬“一粒米精神”
——吉林安广粮食加工厂不断提高出米率的事迹
吉林省大安县安广粮食加工厂的职工,认真执行毛主席关于“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的指示,不断提高思想和路线斗争觉悟,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以节约一粒米的精神,不断提高出米率。七年来,从机器口里夺回粮食一百八十九万多斤,相当于当地四千五百亩亩产量达到《纲要》指标的土地的年产量。
为革命争夺一粒米
安广粮食加工厂在建厂初期,由于受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的干扰,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粮食加工历来特殊,“浪费合理”,因而不注意节约粮食,出米率只有百分之七十二。
共产党员商昌存从部队转业到这个工厂,担任党支部书记。他通过参加劳动,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浪费粮食还是节约粮食上存在着严重的斗争。他针对这个问题,同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的教导,接着在全厂职工中召开忆苦会,举办展览,进行思想和路线教育,批判了“浪费合理”论,大大提高了广大职工的觉悟。职工们表示:毛主席对粮食问题是那样关心,贫下中农为多打粮食是那样费心,我们制米工人一定要为多出米尽心。
广大职工树立了为革命争夺一粒米的思想,革命干劲就高涨起来,节约粮食变成了每个工人的自觉行动。杨淑珍从粮校毕业刚分配到这个工厂时,工作不安心,出成品粮时,弄得满地都是。老工人看到了,就帮她拣起来,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贫下中农生产粮食,要战胜多少困难;制米工人多出来,要经过多少斗争。浪费粮食,不光是浪费了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而且是扔掉了勤俭节约的革命精神!”在老工人的教育下,小杨提高了认识,爱上了这一工作。从此以后,她精心地工作,米粒踩进了地里,她也要想办法抠出来。就这样,经过全厂职工的艰苦努力,这个厂的出米率由原来的百分之七十二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三,班产量也提高了四倍多。
让机器为多出米出力
安广粮食加工厂仅有一组外国造的老式碾米机。机器一开动,就大口大口地吞粮,但出米率却很低,工人们气愤地叫它“粮老虎”。工人们为了给国家节约更多的粮食,提出改革洋机器,从“虎口”里夺粮的战斗口号。有人说:“产粮靠土地,打米靠机器,机器老了出米率必然低;要想提高出米率,除非重添设备,另买机器。”多数工人却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绝不能围着三十年代的机器转。我们要让机器为多出米出力。不管它是那里造的,只要浪费粮食,我们就要革它的命。”
针对这种情况,党支部及时举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大破“群众落后论”、“洋奴哲学”,使大家树立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和实践第一的观点。厂里的干部和工人一块,吃住在车间,把机器拆下来,一个机件一个机件地研究,大胆地进行试验,最后终于创造了一套新的工艺流程,同时又改造了附属设备,使出米率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四,大大突破了粮食加工规定的指标。
出米率问题解决后,为了给国家节约更多粮食,提高产量,他们经过综合分析,找出了加工不同品种的特点。于是,他们又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主机位置,改变传动部位,调换附属设备,做到了更换品种不倒机。过去每换一个品种,机器就要大拆大卸一遍,拆装一次需要三、四天时间。现在就不要大拆大卸了。例如加工包米,就同时可以出六个品种。
从制米想到革命全局
安广粮食加工厂还承担代农村加工粮食的任务,每天都有几十辆大车从农村拉着粮食来加工。看到车马盈门的情景,有些职工想:农村用土碾子加工粮食,损失浪费很严重,如果我们走出工厂到农村去加工,既能节省农村的人力、畜力,又能在更大范围内宣传为革命争夺一粒米的思想。这个想法提出后,有的人却摇头说:“我们这么几个人,管那么多事,干不过来。”
究竟能不能走出门去?党支部领导成员又和工人们一起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同时,到附近社、队调查土碾子碾米浪费粮食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用土碾子加工比机器加工要少出不少米,农村迫切需要机械化加工。通过学习和调查,大家认识到,在厂内节约粮食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广大农村有节约粮食的极大潜力,制米工人应该从一粒米想到革命全局。认识统一后,他们就造了两台流动加工车,走屯串户为集体和社员加工粮食。几年来,他们给二百多个生产队加工了二百三十多万斤口粮,比土碾子多出米十五万四千多斤。贫下中农高兴地说:“粮食到了家,又来了个小丰收。”
流动加工车下乡一段时间后,还是有人赶车来厂加工。他们感到农村这样大的范围,光靠两台加工车是不够的,贫下中农最需要的是永远不走的加工车。这使他们从本职工作看到了更大的全局。于是,他们便把帮助建立农村粮食加工厂的事,纳入自己的工作日程。几年来,他们帮助十三个公社建设和安装了三十七个粮食加工厂,还帮助一百零七个加工点安装了机器。这个厂的采购员外出采购时,也经常顺便把农村加工点需要的机器零配件采购回来。
加工厂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巡回技术小组,帮助各地解决加工中的实际问题。一次,丰收公社新乐大队加工点加工小米品率下降,他们就派老工人苗荣去帮助解决。苗荣一边帮助修理机器,一边和这个大队的两个打米工人讲为革命争夺一粒米的意义,使这两位同志很受感动。他们说:“你们不仅教给我们打米技术,而且向我们传播了革命的思想。我们一定向你们学习,为增产节约粮食尽自己更大的力量。”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