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心装千家万户 胸怀革命全局——本溪县山城子供销社久才峪分销店为农业服务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5-29
第3版()
专栏:

心装千家万户 胸怀革命全局
——本溪县山城子供销社久才峪分销店为农业服务的事迹
本溪县山城子供销社久才峪分销店,是辽宁省商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这个分销店的商业人员,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心装千家万户,胸怀革命全局,在为贫下中农生活服务,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道路上,做出了可喜的贡献。
小商店连着群众心
久才峪分销店只有八名职工,担负着两个大队、十四个生产队四千多口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让贫下中农满意,分销店的同志刻苦学习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老同志新同志紧密团结,互相帮助,不断提高为贫下中农服务的自觉性。
分销店职工由于树立了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思想,工作做得越来越周到。有一次,李双到久才峪六队收购鸡蛋。当他走进五保户孙大爷家时,发现孙大爷老伴的气管炎又犯了,恰巧家里存的药也用光了。李双看到这种情况,安慰了老人一番,便转身出去了。第二天一大早,孙大爷正要出门买药,李双已经跨进门来,把孙大娘要用的药送到老人手里。孙大爷紧紧握住李双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李双说:“大爷,你不用感激我们,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导我们这样做的。”
有一次,久才峪七队一名青年社员到分销店买十条铧子。营业员老张问他要多大号的,这个青年奇怪地问:“铧子还有大有小?”老张说:“规格不等,有‘折三’的,还有‘折三五’的。你们打算干什么用?”那个青年说:“翻地。”老张给他挑了七条“折三五”的、三条“折三”的,说:“翻地,号大一点,适合于起土,三条小的打垄用。”这个青年社员满意地说:“你们真内行,太好了!”这事被分销店负责人刘忠信看到了,他想:象这样的事那能让生产队找上门来?晚上下班后,他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对照毛主席的教导找起差距来了。他说:白天的事同志们都瞅见了,看起来群众对我们是赞扬,实际上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我们身在农村,对农业生产的需要,要想在先,做在前,做好农业生产的促进派呀!
打这以后,分销店的同志坚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熟悉生产,更及时地为农村输送急需品。那个生产队需要铧子,那个生产队需要锄板,还有那些队要化肥、农药……,他们心中都有一本账,做到提前组织货源,保证按时送到。一九七一年六月,久才峪一队洼坑的八十亩高粱、包米本来长得很好,谁知一夜工夫小苗叶子叫害虫给吃掉了半截。由于当时灭虫任务紧迫,生产队把粘虫粉掺水用上了。结果虫子没有被杀死,庄稼仍遭虫害。分销店的同志听到情况后心急如焚,赶紧跑到地里去查看。他们到地里一看,发现是药的用法不对。粘虫粉是一种怕潮湿的农药,怎么能掺水来用呢?于是,他们马上取来了喷粉器,并教给社员们用药方法。一试验效果果然很好。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地多、喷粉器少,要买还得往县里跑,这样多耽误时间啊!分销店的同志对干部、社员说:“去城里买喷粉器要花不少时间,这样不知又要有多少棵高粱、包米受害,要是发动群众缝布袋,撒药灭虫,一样顶用。”大家高兴地说:“对,这是个好办法。”为了抓紧治虫,分销店的张孝训同志带病跑了七、八里路,连夜到公社供销社组织货源,将药又送到地里。正当农药将要用完的时候,分销店的同志把药送来了,干部社员都非常感动。经过大家的努力,全部高粱、包米地很快就打完了药,消灭了虫害。秋天,这里的庄稼获得了好收成。
党的政策记心中
久才峪分销店的职工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帮助生产队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去年春天的一天,分销店的刘忠信和满树金到化皮峪大队送货,发现关家堡子生产队猪养得比较少。他们就找这个队的干部、群众座谈。经过了解,原来是这个队的养猪政策落实得不够好,同时也存在一些具体困难。为了帮助这个队发展养猪事业,分销店的同志一方面和农村干部一起,大力宣传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的一系列指示,认真落实党的有关政策,一方面帮助这个队解决具体困难,并为这个队安装了粉碎机,解决了粉碎饲料的问题。这样,不到一年,这个队的养猪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平均每户养了两头猪。
去年入冬,分销店还帮助久才峪五队安排了收割老杏条的副业生产。第一天,生产队会计和七名社员上山,晚上回来时,只扛回两捆杏条。这是为什么呢?晚饭后刘忠信找生产队干部和上山的社员一起座谈,了解到这是劳动计酬不合理所造成的:上山一次,需起早贪黑,爬山过岭,扛着一百五六十斤的杏条,还要走几十里路,可是和在队里劳动的社员记一样工分。原因找到后,老刘和这个队的干部发动群众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提高了群众对搞好副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在经过群众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合理地解决了割杏条的计酬问题。第二天,队长和九名社员上山,一天就割了一万九千斤。政策落实了,群众的积极性就大了。去年一冬春,这两个大队的十四个生产队割了六十七万斤杏条,收入一万二千多元,不仅支援了国家工业建设,同时也扩大了生产队的公共积累,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