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彩笔绘龙江 英雄展宏图——赞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彩色影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6-01
第3版()
专栏:

彩笔绘龙江 英雄展宏图
——赞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彩色影片
秦文言
在纪念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彩色影片胜利诞生了。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遵循这一教导,满腔热情地塑造了江水英这一高大完美的英雄典型,突出地歌颂了无产阶级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
彩色影片《龙江颂》按照“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原则,充分调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银幕上的江水英不仅不失原剧的风貌,而且更加英姿焕发,光彩照人。

要塑造出高大丰满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必须充分地揭示他们崇高的内心世界。影片《龙江颂》积极调动电影的艺术手段,强烈地展现了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深刻地揭示了江水英立足江村,胸怀全局,坚定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优秀品质。
《丢卒保车》一场,江水英与李志田展开了第一次思想交锋。江水英遵照毛主席关于“要提倡顾全大局”的教导,坚决执行县委关于堵江救旱的决定;大队长李志田却想不通,忽儿提出把困难上交,忽儿责问江水英不想一想本队的利益。这时江水英激情无限地回答:“这大田是咱们亲手开,这庄稼是咱们亲手栽,怎么能不想啊!”眼看自己用血汗换来的三百亩高产田将要被淹,江水英当然不能不想。但是,江水英更心疼的是后山九万亩干旱的庄稼,更关切的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利益。影片抓住这一展示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时机,给了江水英一个从中近景推成近景的镜头,突出地揭示了江水英“想”得极其深远的共产主义精神世界,并从这里引出了下面的一大段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江水英为了“百花盛开春满园”而牺牲自己大队利益的无产阶级风格。
近景和特写是细致而强烈地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镜头。影片恰当地将这一手段用在最能展示英雄人物精神世界的地方,因而强烈地表现了英雄人物奔放的革命激情。
《闸上风云》一场,李志田在阶级敌人的蒙蔽下,贸然决定关闸断水,并毫无根据地指责江水英。这是江、李之间的第二次思想交锋,也是全剧的高潮。影片在这里用了浓重的一笔,安排了两个从中近景推成特写的镜头,展示了江水英饱满的革命激情。头一个特写镜头紧接在李志田的一系列指责之后,我们从江水英饱含热泪的双眼中,强烈地感到她思潮汹涌,激动万分。但是,她不是为李志田的无理指责感到委屈,而是为战友的掉队感到深切痛心;不是因李志田执迷不悟而轻视他,而是考虑如何帮助他,团结他,鼓励他前进。这时江水英的内心虽然动如大海狂涛,外表却静似泰山。影片正是从江水英深邃的思想境界出发,采用了从中近景缓慢地向前推进的手法。镜头的缓缓向前推进,十分吻合江水英深沉持重的思想性格,以静显动地突出了她心潮激荡的情绪。在江水英说到“对毛主席的教导,党的决定,决不能有半点含糊,更不能背道而驰!否则,”以后,她越说越激动,最后深沉地落在一句话上:“更对不起三年前帮我们重建江村的阶级弟兄啊!”影片就在这里再一次推成了特写,把江水英的思想品质推到了更高的境界,既揭示了江水英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坚定性,表达了她对阶级亲人的深厚情意,又展现了她对掉队战友的火热心肠。这个特写和前一个特写相互呼应,有层次地把江水英“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的崇高品质表现得极为细致真切。
影片有效地调动了近景和特写这一手段,同时又不滥用这一手段。形式、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必须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龙江颂》第八场,在揪出了暗藏的阶级敌人黄国忠之后,江水英异常激动,怒不可遏地严厉斥责他。影片在这里并没有用近景或特写,而是用了两个以江水英的侧面为前景的“侧前镜头”:江水英位于前景,有着一股压倒敌人的气势;而龟缩在后景处的黄国忠则惊恐万状最后软瘫在地上,这就给江水英义正词严的宣判作了有力的反衬。这两个镜头中间又插入了江水英正面的中近景,鲜明地表现了她对阶级敌人的强烈仇恨。
彩色影片《龙江颂》从充分展示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出发,很好地选用了有利于展示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手段,因而把江水英饱满的革命激情——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忠诚,对同志对战友的深厚的阶级爱,以及对阶级敌人的强烈的阶级恨,揭示得更加鲜明强烈,生动感人。

有层次的成套唱腔,是京剧塑造英雄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调动电影的艺术手段,完整鲜明地表现英雄人物的成套唱腔,是“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关键之一。彩色影片《龙江颂》通过长镜头的运动,用“推、拉、摇、移、升、降”等手段来表现江水英的成套唱腔,既保持了原剧的舞台演出感,又鲜明生动地表现了成套唱腔的层次。
《为人类求解放奋斗终身》这个核心唱段,就是采用以运动的长镜头为主,恰当地插入短镜头的手段来表现的。
“面对着公字闸,往事历历如潮翻滚,这一砖这一石铭记着阶级深情。”江水英这段沁人肺腑的“反二黄慢板”,引出了铭刻在龙江村广大贫下中农心中的历历往事。随着音乐的过门,镜头从阿更和阿坚伯等深受感动地站起,向江水英围过去,摇拉进江水英的中景,江水英激动地追述了三年前龙江村受灾,房毁地淹,“人困山顶,危急万分”的情景。这时,镜头随着江水英感人的唱再拉出成全景,我们看到李志田也感动得低下了头。接着,唱腔异峰突起,江水英满腔热情地追溯了毛主席派三军营救江村的动人情景,镜头合着唱腔稍快的节奏向前推进,我们看到李志田听到这凝聚着阶级深情的回忆,也不禁激动地走到了江水英身旁。这时,镜头时而跟摇成江水英的中近景,以浓烈的笔触歌颂毛主席“比天高,比地厚,更比海洋深”的巨大恩情;时而升拉成全景,用热情奔放的动作展示群情振奋、仰望北京的情景;时而又推成江水英和李志田的中景,江水英严肃而恳切地指出:“咱怎能好了疮疤忘了痛?更不能饮甜水忘记掘井人!”这语重心长的话语,使李志田豁然惊醒,随着他痛心地往后退身的动作,镜头跟摇向他一人。直到这时,镜头才随着江水英一句“忆当年看眼前,此情此景令人心疼实难忍”的动人心弦的唱,插入了一个很短的反应镜头,表现李志田流下了悔恨的眼泪。李志田的幡然省悟,生动地展示了江水英对待掉队战友“不是采取排斥态度,而是采取规劝态度,使之翻然改进,弃旧图新”的高尚品质。
这组镜头完整、连贯,很好地保持了舞台的演出感。镜头始终在原剧舞台调度的基础上以江水英为中心而运动,或推或拉,或升或降,把江水英从深情的回忆到热情的歌颂,到赤诚的诱导,直到殷切的期望的思想感情,一气呵成地表现得极其深刻细致,层次分明。镜头的运动结合人物的位置调度形成了镜头内部的变化,时而满腔热情地以中近景揭示了江水英的思想核心——对毛主席的热爱和忠诚,时而又以全景中的群情振奋展示了江水英和社员群众息息相通的阶级感情。
在这组运动的长镜头里,江水英始终处于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她强烈共鸣的氛围之中,群众的反应有力地烘托了江水英的英雄形象。大段完整的成套唱腔,决定了不能过分零碎地分切镜头,如果过多地插入其他人物的反应镜头,势必会削弱或割裂这段唱腔;但是,如果完全没有其他人物反应的烘托或对比,英雄人物又会显得单薄而不丰满。影片通过这种长镜头的运动,将这一矛盾很好地统一了起来。镜头的运动始终以江水英为中心,同时又在画面内给社员群众和李志田以一定的位置来展示他们的反应。随着江水英唱腔的发展,处在后景和次要位置的李志田从怒气冲冲到负疚地低下了头,从感动地靠近江水英到流下愧恨的眼泪,李志田这种情绪的有层次的变化,从侧面衬托了江水英的共产主义精神的感人力量,而阿坚伯等群众倍受感动的反应,又从另一个侧面有力地揭示了江水英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的关系。红花映绿叶,绿叶衬红花,江水英性格的共产主义光辉,在群众反应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光灿夺目。

彩色影片《龙江颂》充分调动电影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段,运用环境气氛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英雄人物。
要完美地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必须为英雄人物提供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典型环境。彩色影片《龙江颂》正是从这样的要求出发,在保持原剧舞台布景的主体形象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发展延伸和丰富层次,用绚烂的彩笔描绘了人民公社化以后的新农村的广阔和深远的背景。不管是在龙江村,还是在后山大队,都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从碧波滚滚的九龙江到红旗如画的虎头岩工地,从“人民公社好”五个大字到高大宏伟的公字闸,从黄灿灿的油菜花到绿油油的麦苗,从葱翠的新柳到高大的樟树,从雪白的梨花到翠绿的丛竹,景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清新壮美的画图。影片很注意对绿色的处理,翠竹、嫩柳、芦苇、绿苗、青草等绿得很透的景物,生意盎然,给色彩丰富的环境增添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影片就在这广阔的背景上,展示了龙江大队社员群众意气风发、干劲冲天的动人情景,为江水英提供了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生活和斗争环境。
江水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气氛的烘托下出场的。在她出场前,影片又用了一组芦苇丛的空镜头作进一步的渲染。镜头穿过挺拔的芦苇向前推进,画外响起江水英“担重任乘东风急回村上”的一句唱。一片翠绿的色彩象征着江水英朝气蓬勃的性格特点,奔放豪迈的唱腔又进一步表达了她勇挑重担的斗争意志。在最后一个空镜头中,江水英背身入画,镜头跟推,摇成侧面,然后江水英一个“剪式跳”登岸亮相,镜头跳成中近景:江水英带着艰巨的重任,怀着战斗的豪情,英气勃勃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接着,江水英在这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广阔背景前,以《人换思想地换装》的唱段,表达了她对执行党的决定的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在阳光和煦、柳丝摇曳的环境的映衬下,江水英显得愈加神采奕奕,英姿飒爽。
影片始终把握了借景抒情,以景烘托人物的原则。第六场,影片以简练的笔墨,勾画了拂晓前村庄的景色和江水英的住宅环境,这里以江水英家门上“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对联和门楣挂有“光荣人家”的横牌,侧写了江水英的家庭和她对毛主席、共产党的深厚阶级感情;以后,当常富以为江水英在屋内睡大觉而大吵大嚷时,江水英却从相反的方向,在微露曙光的天幕的映衬下走了过来。这些镜头,前后呼应,生动地展现了江水英披星戴月、抱病操劳的高贵品质。影片的第五场《抢险合龙》,更以险风恶浪的环境气氛烘托了英雄人物的战斗豪情。这一场用一组空镜头勾画了浮云滚滚,江风阵阵,红旗翻卷,帐篷摇曳的夜景,画外再配上浪声、风声的音响效果,烘托出了风急浪高的浓烈气氛。就在这样的背景中,传来了江水英高亢的画外音:“听惊涛拍堤岸心潮激荡!”这里加了回声效果,显得更加挺拔激越,它压倒了风浪的喧嚣,响遏行云,强烈地烘托出了江水英征险风战恶浪的英雄气概。在《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这段净场唱腔之后,镜头降下,江水英挺立在江堤之前,地面疾风吹动劲草的前景,意境深远地烘托了江水英“心如铁,志如钢”的坚强革命意志。影片在表现合龙口抢救险情的战斗时,用三次曝光的特技摄影手段,在画面上叠印出奔腾起伏的水浪,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银幕上巨浪翻腾,应合着狂风的呼啸,构成了激烈险恶的战斗环境。江水英正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带领着截流堵江的英雄们在风口浪尖上激烈战斗,他们手挽手地筑成一道人墙,犹如中流砥柱,巍然屹立在江中。这里环境气氛的有力烘托,使江水英等英雄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显得更加气壮山河。
(附图片)
江水英带领广大社员以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奋战激流,终于筑成巍巍大坝,完成了堵江送水的任务。  新华社稿
江水英带着县委堵江抗旱的决定,乘东风,驾轻舟,赶回龙江村。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