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工农兵欢迎新花鼓——记湖南省文工团花鼓剧队移植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6-03
第4版()
专栏:

工农兵欢迎新花鼓
——记湖南省文工团花鼓剧队移植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由湖南省文工团花鼓剧队移植为湖南花鼓戏,在长沙正式演出了。
革命的新花鼓戏《沙家浜》的出现,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他们说:花鼓戏《沙家浜》既表现了革命的现代题材,又保留了花鼓戏的特色和风味,使旧剧别开了新生面。他们向湖南省文工团花鼓剧队写来许多信件,鼓励花鼓剧队的文艺工作者继续努力,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现在,花鼓戏《沙家浜》的一些唱段,在湖南省城乡已广为流传。
“移植”先移立足点
把《沙家浜》移植为湖南花鼓戏,是经过了许多努力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湖南省的许多革命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了一些反映现代题材的花鼓戏,对改革旧花鼓戏作了有益的尝试,受到群众的欢迎。
革命样板戏的出现,对各个剧种的改革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湖南省广大群众十分关心旧花鼓戏的改革,湖南省文工团花鼓剧队的文艺工作者们,对这个问题也进行过长时间的讨论。有的说,花鼓音乐套上合适的词,就可以表现现代革命题材。有的说,花鼓戏尽是些小曲小调,要演革命现代戏,必须“另起炉灶”才行。花鼓剧队党支部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急于下结论。他们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回忆解放以来花鼓戏所经历的两条路线斗争,并且组织文艺工作者们深入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在斗争实践中研究和解决花鼓戏的改革问题。
花鼓剧队的文艺工作者来到湘西山区,人们打着火把走几十里山路,要求他们演新的花鼓戏。在湖区汨罗江畔,他们看到了干部和社员自己用花鼓调演唱革命样板戏的选场、片断。有一次,花鼓剧队住宿在一个生产队,社员要求他们演节目,演员们就唱了几段京剧革命样板戏。社员们要求他们用花鼓调唱革命样板戏,演员们抱歉地说:“还没有把样板戏移植成花鼓戏。”贫下中农对演员们说:“你们是花鼓剧队,为什么不唱个革命的花鼓戏呢?要是能用花鼓戏唱革命样板戏就好了!”
群众这样喜欢花鼓戏,这样强烈要求演唱现代革命题材的花鼓戏,使花鼓剧队的同志们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他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认识到,过去没有积极改革旧花鼓戏,这正说明自己不懂得工农兵的需要,在思想感情上同工农兵还有着距离。曾经主张“另起炉灶”的同志说:“我过去认为花鼓戏‘土里土气’,‘没前途’,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工农兵喜欢的我不喜欢,这是立足点错了。”开始认为旧花鼓调“套上合适的词就蛮好”的同志,现在认识到,工农兵要求唱革命的花鼓戏,而革命的内容,必须用恰当的形式来表现。如果对旧的形式不加以改革,就会走上“全盘继承”的老路。
移植样板戏,必须先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花鼓剧队的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一定要按照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搞好花鼓戏的改革,为工农兵演一辈子革命的花鼓戏。
“再创造”要接受再教育
花鼓剧队决定移植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许多同志虽然认识到,移植样板戏,就是要在花鼓戏舞台上再创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形象。但是,怎样去创造?这个问题,他们是在实践中逐步弄清楚的。
开始,花鼓剧队的文艺工作者们,积极搞音乐创作,一心练习身段。可是,有些地方经过多次反复也过不了关。花鼓剧队党支部就针对一些同志移植样板戏时在技术上下功夫多,在思想上下功夫少的问题,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和文艺思想,并且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
演员李小嘉过去是唱旦角的。当她接到扮演阿庆嫂的任务时,心情十分激动。她想,让她扮演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这是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她决心用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为了塑造好阿庆嫂这个形象,她多次到兄弟剧队学习表演经验,反复揣摩样板戏电影,起早贪黑背唱词、走台步、练手式。可是,在演唱阿庆嫂的一个重要唱段《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时,群众总是不满意。后来她深入到群众中去,访问了许多贫农妇女、女共产党员和英雄模范人物,受到很大教育。在一个工地上,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女民兵,引起了她的注意。一打听,才知道正是工地上广为传颂的女民兵副连长邝桂兰。邝桂兰的丈夫为革命牺牲了,现在她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三个孩子,家务很重。有人问她:“你这样一个女社员,离家到工地,在生活和劳动上不感到困难吗?”可是她说:“千难万难,有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就不难。”李小嘉在工地上听到了邝桂兰的许多生动事迹,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她满怀激情地把邝桂兰的事迹演唱出来,受到群众的欢迎。
通过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李小嘉不断加深了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的理解,她演唱《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这一唱段时,就能够较好地表现一个地下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沉着、果敢、信心百倍的精神面貌了;在表演上,也显得利索、稳重,受到观众的好评。
一年多来,从农村到厂矿,从湘东到湘南,都留下了花鼓剧队同志们的足迹。他们在同工农兵的共同生活中汲取了政治营养,丰富了创作思想。群众对花鼓戏移植样板戏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也对他们启发很大。有一次,他们试演《沙家浜》以后,观众提意见说:“你们唱的是湖南花鼓,说的是北方话,生硬得很。”观众要求把样板戏的部分道白改成湖南方言。为此,花鼓剧队的同志多次到工厂、农村征求意见。他们综合群众的意见,对语言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象《军民鱼水情》一节中,吃年糕的“吃”字原是用北方话念,便改成用湖南方言。“我们拿姑娘换您一个小子”改成“我们拿妹子换你一个伢子”,这样既生动又亲切;而在《坚持》一场里,道白中的“这芦根、鸡头米不是可以吃吗”,如果“吃”字也用方言念,就会损害当时环境的严肃性。他们吸收地方语言的优点,对部分道白作了恰当的改动,增强了艺术效果,受到群众的欢迎。
勤学苦练 推陈出新
花鼓戏《沙家浜》既表现了革命的内容,又不失花鼓的特色,在“推陈出新”上取得了成绩,这是花鼓剧队全体同志长期为革命勤学苦练的结果。
为了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形象,他们常常为推敲一个拖腔而彻夜不眠,为练成一个武功动作不怕摔倒多次。开始设计《沙家浜》主要英雄人物的唱腔时,他们硬搬京剧的板式,工农兵听了说:“没得花鼓味了!”接着,他们又简单地套用几个花鼓调,工农兵又说:“不象个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气派”。怎样才能使花鼓音乐既能刻划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又能保持花鼓音乐的特点呢?党支部发动全队同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指示,边实践边摸索。他们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认真研究了三百多种花鼓曲调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总结出了几条花鼓曲调的变化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来进行创作。设计《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这一段唱腔时,全队几天工夫就拿出了二、三十个方案,然后从中选出八个,一起拿到大会上去演唱,大家边唱边议,开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戏曲音乐会。经过大家反复研究,决定以音乐组设计的唱腔为主,吸收其它方案的优点,加以修改,初步搞出了这段唱腔的架子。但是,还有些细节需要反复推敲。例如“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这一句拖腔,他们就琢磨了好几个昼夜,先后拿出了十八个方案进行比较。通过几十次反复推敲,终于较好地完成了这段唱腔的设计。现在《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这段唱腔在全省广为流传。花鼓剧队经过刻苦努力,在掌握花鼓戏音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先后创造出了一些既能表现革命内容,又能发挥花鼓戏特长的新曲调,为花鼓戏表现革命现代题材,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在移植工作中,除了音乐创作以外,另一个难点就是武功关。花鼓戏过去演的是“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因此旧花鼓剧团几乎没有武功演员。在移植《沙家浜》时,花鼓剧队成立了“武功组”。没有教师,他们就向兄弟队请教,并且发动演员互教互学。经过艰苦锻炼,他们进步很快,象“大幅度翻越”、“三险四砸”等难度较大的动作,都可以完成,较好地表现了新四军勇敢顽强的英雄形象。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文艺路线指引下,湖南省文工团花鼓剧队通过移植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了提高,为花鼓戏表现革命现代题材,刻划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形象,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