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藏族牧民的贴心商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6-04
第3版()
专栏:

藏族牧民的贴心商店
西北高原,青海湖畔,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商店——青海省刚察县泉吉商店。这个商店的全体工作人员遵照毛主席的教导,面向牧区,走出商店,服务上门,在为牧民服务中做出了成绩,被贫下中牧称赞为“贴心商店”。
泉吉商店座落在青海湖畔海拔三千多米的草原上,担负着泉吉公社六个生产大队和邻近公社两个生产大队的购销任务。一九七○年冬天,商店负责人张占华从县上参加牧业学大寨四级干部会议回来后,向全体工作人员传达了全县牧业学大寨的大好形势,讲各族牧民为革命养畜的先进事迹,并提出“牧业学大寨,商店怎么办?”的问题,让大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讨论当中,大家激动地说,广大牧民不怕苦,不怕累,为革命多养畜,我们要为他们服好务。他们立即改变了经营作风,妥善安排了人力,专门开设了一个生产资料门市部和早晚门市部,扩大了经营品种,方便了群众。
一年多来,泉吉商店坚持做到月终盘点不停业,群众随时买随时卖,畜产品随到随收。去年七月,正是草原上收购羊毛的繁忙季节,一天傍晚,立新大队第五生产队会计尕保赶着十一头驮着羊毛的牦牛,匆匆来到商店门口,正赶上商店已把收购的羊毛盖上篷布,准备下班。当时,天空乌云翻滚,大雨欲来。他想,如不马上把羊毛交售给商店,晚上被雨水一淋就要变质,集体财产就要受到损失。尕保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收购员董永刚来到了门口,他不顾一天的疲劳,忘记了吃晚饭,热情地帮着尕保把牦牛赶进院子,把一千七百多斤羊毛收购下来,堆好盖严。
在改革营业时间的同时,商店工作人员还想尽办法方便群众。有时候有的牧民来商店买酒或者打点酱油、醋,忘记了带瓶子,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商店便收购了一些旧瓶,洗净后按原价出售。在这个商店里,藏族小姑娘花三分钱可以买一根红毛线扎头,牧民们花一、两角钱可以同时买上酱油、醋、盐等几种副食品。这样给营业员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但他们却说:“只要能方便群众,再苦再累我们也心甘。”
泉吉商店的工作人员从调查研究中发现,虽然商店做到了天天开门,随时营业,但是有的生产大队距离商店有七十多里,群众到商店来买一趟东西得费两天时间。他们由此感到,坐在商店里营业,等顾客上门,还远远不够,应该走出门去,把商品送到群众手中。可是,全店只有八个人,服务范围方圆几百里,牧民居住又十分分散,要做到送货上门,困难很大。全体工作人员本着“宁愿自己麻烦,不让群众不便”的精神,决定由门市部的四个营业员利用休息时间去附近的生产队和定居点送货;商店负责人、收购员、出纳员和会计等,每月轮流去较远的生产队和牧场流动贸易一次。一九七一年夏季,公社的大部分社员都转到离商店有三天路程的木里草原放牧去了。商店负责人张占华和另一个工作人员赶着四十头满载商品的牦牛,往木里给牧民送货去。一路上,经过了泥泞陷足的沼泽地,翻越了海拔近四千米的高山。一到住地,他们连晚饭也顾不上吃,立即在临时搭起的小帐篷里挂上手电筒照明,连夜售货。他们在转移售货地点时,往往途中遇到牧民要买东西。每逢这种情况,那怕是买一包烟、一条毛巾,他们也从不嫌麻烦,立即卸下驮子,打开货箱,让群众挑选。就这样,他们在海拔三千多米的木里草原上,浴雨雪,睡帐房,流动贸易二十二天,行程约七百里,把藏族牧民需要的日用商品,送到了群众的手中。从一九七一年到现在,泉吉商店已派出流动贸易组十九次,跑遍了公社的每一个大队,行程二千四百里。
流动贸易组在服务的过程中,随时注意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牧民的困难和需要,不断改进服务工作。一次,流动贸易组来到立新大队,买东西的人不多。这种反常现象立即引起了贸易组的注意。他们经过调查,发现当时生产队分配时间还没到,社员手里暂时缺乏现金。另一方面,社员手里却有不少零星小宗畜产品。于是,他们决定在流动贸易中,同时开展收购零星畜产品的业务。这样,增加了群众收入,牧民们的暂时困难解决了,满意地买回了必需的商品,同时也支援了国家建设。
泉吉商店在开展流动贸易中,特别注意解决军属和五保户的困难。每逢节日,他们都要到军属和五保户家登门访问,了解他们的需要,送货上门。一次,他们来到先锋大队第三生产队五保户郭乃的家里。这位六十八岁的老人旧社会在寺院里当“塔娃”(奴隶),今天在人民公社的关怀下度着幸福的晚年。他们了解到老人缺茶喝,就把茶叶给他送去。老人接过茶叶,激动地用藏语高呼:“毛主席括真切!”(感谢毛主席!)
泉吉商店的职工在实践中体会到,草原不同于城镇和内地农村。在这里,服务性的行业较少,牧民走渴了,没地方喝茶水,要理发,要寄信,都要到五十多里外的县城去。这些实际问题,商店该不该管呢?“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毛主席的教导,指明了方向。这个商店打破了行业界限,又增添了新的服务项目。他们每天烧好开水,摆在门市部供群众饮用;主动与县邮局和电信局联系,在门市部代售邮票,代递书信,代办汇款,代发电报;还利用自己使用的理发工具,给牧民理发。
泉吉商店在扩大服务项目中,凡是力所能及的事,就积极去办,坚持不懈,越办越好。凡一时没有条件办的,就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多办,为了解决牧民群众缝补衣服和远道牧民来公社办事的吃饭问题,今年,他们组织了六名家属,办起了一个食堂和一个缝纫组。生产资料门市部的营业员积极学习技术,新增了为群众补胶鞋、补自行车和架子车内胎、钉铁锨把等服务项目,牧民高兴地称赞说:“我们没想到的,商店想到了;我们想到的,商店办到了。”
经过一年多的斗、批、改,泉吉商店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刚察县的先进单位之一。商店有的人认为,应该做的事都做到了,“为谁服务”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今年年初,商店领导组织全体工作人员,以“如何继续前进”为题进行讨论。他们重温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深入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一经济工作的总方针,认真检查工作。通过检查,他们发现过去在“保障供给”上想办法多,在“发展经济”上下功夫少,只满足于把供应商品的服务工作做好,对支援发展生产就注意得不够。比如牧民群众吃的蔬菜,都靠从外地运来或向附近的农场购买,因此常常不能保证供应。到底泉吉草原能不能自力更生种蔬菜呢?他们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到和公社自然条件完全相同的农场,就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种出了蔬菜;这里的社员所以不种蔬菜,主要是没有种蔬菜的习惯。于是,他们就从外地买回菜籽,到附近农场请来技术指导,帮助社员试种蔬菜。今年,社员们第一次在草原上试种了五十亩蔬菜。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