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发扬红军宣传队的光荣传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6-11
第4版()
专栏:

发扬红军宣传队的光荣传统
“我们是文艺轻骑兵,前进路上歌不停;学习红军宣传队,光荣传统记心中。”通讯兵某部一支由十几个人组成的战士业余演唱组,背着背包,提着乐器,跋山涉水,在豪迈前进,歌声不断地回荡在原野上空。
几年来,通信兵某部业余文艺演唱组的战士们努力学习和实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和发扬红军宣传队的光荣传统,坚持一面战斗,一面宣传;坚持深入实际,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随同部队,从东北林海到井冈山区,从内蒙古草原到革命圣地延安,从首都北京到伏牛山上的哨所,演出几百场次,宣传群众几十万人。
业余演唱组的成员都是从连队临时抽来的。他们中有的是报务员,有的是通信员,有的是炊事员,有的是架线兵。开始大家对一面战斗、一面宣传的光荣传统认识不深,担心演节目会妨碍学习军事技术。这时,部队首长来到演唱组,给同志们讲了红军宣传队的故事。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红军宣传队和部队同生活、共作战。行军时,队员们跑前跑后,进行战地鼓动;战斗时,队员们编入班、排,同部队同出击、共歼敌。每到一地,战士们给老乡扫院子、打水,队员们就敲起锣鼓宣传群众。首长越讲越激动,战士们越听越爱听。大家决心向老红军、老八路学习。
南方盛夏,骄阳似火,气温高达四十多度。这些北方的战士来到井冈山,热得喘不过气来,觉睡不着,饭吃不下。演唱组的同志们就围坐在一起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畅谈红军战士艰苦奋斗干革命、传播革命道理的动人事迹。红军战士宣传群众的动人事迹,激励了演唱组同志们的斗志。大家说:看看井冈山,再难不觉难;想想老红军,斗志增万分。他们冒着酷暑,顶着烈日,踩着烫脚的石子,坚持为工农兵演出。
北国隆冬,白雪皑皑,演唱组随同部队进行野营训练。他们身背线拐,手拿竹板,山高站在最高处,路险走在最前头。他们顶风雪,冒严寒,一面练习通信技术,一面为部队野营训练进行宣传鼓动。部队通过一个大山口时,狂风刮着积雪象刀子一样打在人们的脸上,演唱组的同志们抢先攀上大风口,一边打板,一边唱,鼓舞大家顶风前进。
演唱组向红军宣传队学习,到外地演出时,总带一些训练器材,抓紧时间学习军事技术。有一次,临出发前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雪,道远路滑,领导上决定派车送他们。他们想起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不肯坐车,大家把这艰苦的环境当做一次行军练习的好机会,用雨衣把道具和乐器一裹,就顶风冒雪出发了。一路上,战士们朗诵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高歌前进。赶到目的地后,他们扫了扫地上的积雪,就开始演出。有一次他们到一个高山哨所去演出。天色已经很晚,哨所里又没有电灯,但队员们不顾行军疲劳,在小哨所的门上挂了两盏提灯,为哨所的三个同志和十几个社员演出,还抓紧这次上高山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找点和判定方位的技术训练。
演唱组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发扬红军宣传队的光荣传统,坚持深入连队,深入实际斗争,配合部队的中心工作,创作演出了大量为工农兵所欢迎的文艺节目。一次,演唱组随部队行军来到南滚龙沟大队。南滚龙沟的贫下中农奋发图强学大寨,自力更生创新业,把昔日的荒山秃岭,改造成富饶的花果山。部队决定在这里进行“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路线教育,演唱组便赶排歌颂南滚龙沟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文艺节目,向部队进行演出,帮助部队广大干部和战士进一步学习贫下中农。
他们到十二连演出时,发现这个连队群众性的学哲学活动开展得比较好,队员们就到连队的工地上去访问,同战士们一起劳动,虚心学习,创作和演出了反映这个连队学哲学的节目。有一段时间,他们在十三连生活,发现十三连党支部为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让话务员轮流到炊事班学做饭,就和十三连的同志一起编排了《为革命多学一手有道理》这个小剧。演出后,别的连队都纷纷向十三连学习,也采取了这种做法,促进了战备工作的落实。
这个演唱组演出的节目中,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是他们自己创作的。这些节目大都是取材于部队中的好人好事,为部队干部、战士喜闻乐见。
这个演唱组,坚持三小(小分队、小节目、小道具)原则,人员少,道具简单,说走就走,说演就演,不讲究条件好坏,梯田当舞台,青山做景幕,观众一到齐,就敲起锣鼓演起来。有位新战士来到宣传队后,觉得自己用的锁呐太旧了,建议领导给买一把新锁呐。部队首长知道后,就给他们讲了在战争年代,红军战士利用从战场上拾来敌人的子弹壳、罐头盒、酒瓶子等东西制成各种乐器,吹、打、弹、唱,进行战地宣传。几年来,演唱组以红军战士为榜样,乐器坏了自己修,缺少道具自己制,共修理乐器和道具一百多件。这不仅为国家节省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队员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