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西藏历史上的一个巨大变化 旧社会,百万农奴深受高利贷盘剥,许多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不断提高,城乡储蓄日益增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6-16
第1版()
专栏:

西藏历史上的一个巨大变化
旧社会,百万农奴深受高利贷盘剥,许多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不断提高,城乡储蓄日益增加
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私人存款里,近几年来增加了大批新户头,他们是西藏广大的翻身农奴。
在旧社会,西藏的农奴和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他们形容“高利贷比牛毛还多”;现在奴隶们翻身做了主人,生活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余钱存到银行了。这是西藏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变化。
随着工农牧业生产的蓬勃发展,西藏城乡经济日益繁荣,物价稳定,人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储蓄不断增长。在拉萨城关区,一九七一年平均每人存款达三十元。地处藏北草原的安多县,是个纯牧区。广大牧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夺得牧业生产连年好收成。一九七一年全县平均每人存款五十七元。
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九七一年全自治区城乡存款总额,比文化大革命前最高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一,比民主改革前的一九五八年增长五倍多。农村和牧区人民公社(乡)集体存款和社员个人储蓄,一九七一年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二点二倍。在存款总额中,定期存款占存款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四。
在万恶的封建农奴制度社会里,敲骨吸髓的高利贷,象盘缠在百万农奴身上的毒蛇,吸吮着广大农奴的血汗,使许多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据一九五一年对当时朗塘等四个大庄园的调查,在六百五十八户农奴中,欠债的就有六百零八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九十二。拉萨三大寺院——哲蚌寺、色拉寺、噶丹寺,仅在农区就放高利贷六千六百二十七万斤粮食。
许多农奴借了高利贷,年年还,辈辈还,世世代代还不清。在墨竹工卡县仁青里乡萨村有个农奴叫茨仁工布,在旧社会他家落下了个外号叫“十万克”。茨仁工布一家从他的曾祖母那一辈开始欠债,一年还不清,两年利滚利,再加上农奴主欺骗蒙混,没过几年,就滚成了十万克(一克合二十八斤)。从此,他们家代代相传,一直被重债压榨了一百多年,茨仁工布家四代人弯着腰拚命苦干,耗尽了血汗,也没能还清这笔债务;四代人拿血汗换来的四、五千克粮食,连一根麦草都不曾进家,还摘不掉“十万克”的帽子。象茨仁工布家“为了一克粮,欠了百年债”的悲惨遭遇,在旧西藏有千千万万。
解放后,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国家发放无息贷款一百三十三万元,帮助贫苦农牧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伟大的民主改革的熊熊烈火,烧掉了吃人的封建农奴制度,烧掉了千年无头债,百万农奴彻底摆脱了旧社会高利贷的盘剥。人民政府又发放了大量的低利和无息的农业贷款,进一步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集体经济。从一九六○年起,农村牧区逐步建立了信用合作社,贫苦农牧民有了自己的“小银行”。如今,西藏除了广泛发展了人民银行的业务以外,广大农牧区区区有信用社,许多公社(乡)有了信用员,工矿区有储蓄所,它们积极为广大农牧民和工人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
西藏储蓄事业的迅速发展,是翻身农牧民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与一九五八年相比,一九七○年西藏粮食总产量和牲畜总头数都增长将近一倍,一九七一年粮食和牲畜头数又显著增长。解放前“一穷二白”的西藏,现在有了数百个中小型厂矿。在工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藏族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记者访问了拉萨一个藏族工人的家庭,目睹了西藏社会发生的这一伟大变化。拉萨汽车修配厂老工人泽学,在旧社会里流浪要饭,给农奴主放羊,他的父亲就因为欠了债还不起,被农奴主抓进监狱,以后被活活打死。西藏解放以后,泽学的日子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和妻子在一个厂里做工,尽管有四个孩子的负担,但都吃得饱,穿得暖。现在他们全家住着宽敞明亮的房屋,穿的是新衣服,一家人还逐渐添置了两块手表、一架收音机,还有皮箱和一些日用的家具。在银行里,他们既有活期存款,还有定期存款。面对今天这种幸福的新生活,泽学满怀激情地说:只有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藏族人民才有幸福的今天。  
     (新华社拉萨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五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