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读书 调查 解决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6-27
第3版()
专栏:

读书 调查 解决问题
中共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委书记 傅永昌
问题的提出
州革委会成立后,我们提出了一个奋斗目标,一定要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当时,我们想,只要生产条件有个大的改变,准能实现大幅度增产。在那一、两年中,我们强调一个“拚”字,拚命在水、肥、种等生产措施上下功夫。这样抓,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生产的发展并不象预期的那样快。问题在那里呢?
毛主席教导我们:“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从一九七○年冬天开始,我们对全州农业生产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调查。
从历史看,解放二十年来,凡是正确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的时候,农业就大幅度发展;相反,凡是受到右的和“左”的机会主义路线干扰的时候,生产就上不去。
从现状看,也充分说明执行或不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农业生产状况大不一样。我们调查过的楚雄县三街公社马家村生产队,执行党的政策比较好,社员积极性高,集体经济发展很快。近三年内粮食总产由七万斤跃到十八万斤,林、牧、副业也有很大发展。有些生产队,论自然条件并不比马家村差,但由于受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形“左”实右路线的干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各项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受到挫折,集体经济发展上不去。
我们从初步调查中得出一个结论:农业生产问题,首先是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问题。当前,妨碍党的政策落实的有“左”、右两方面的干扰,从我们州的情况看,主要的是“左”的干扰。于是,我们提出:要在全州排除“左”的干扰,防止右的干扰,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一场大争论
问题提出后,出乎我们的意料,在全州引起了一场大争论。从州党委到广大干部,从机关到基层,都出现了完全对立的两种意见:有些同志认为,落实政策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完全赞成;有些同志则反对这样做,说:“只要路线对头,政策关系不大”,“现在是干劲问题,不是政策问题”,“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觉悟提高了,现行的政策过时了,再执行这些政策就是倒退”。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意思:现在的问题不是落实政策的问题,不需要把落实政策当作大事来抓。
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不对。
“只要路线对头,政策关系不大。”真的关系不大吗?不是关系不大,恰恰相反,关系大得很。政策是路线的体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是正确执行党的路线的根本保证。毛主席指出:“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如果离开了党的政策,而执行刘少奇一类骗子形“左”实右的政策,那还有什么“路线对头”可言呢?!
“现在是干劲问题,不是政策问题。”这是把干劲和政策对立起来了。我们干革命,搞建设,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没有干劲是不行的。可是,怎样才能把干劲鼓起来呢?首先要密切结合实际,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的路线觉悟,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我们当前抓政策落实,就是为了调动广大干部、社员的革命积极性,鼓革命的干劲。如果把两者对立起来,以为不执行党的政策,也可以鼓干劲,那是根本不懂得党的政策对调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的极端重要性。我州禄劝县有名的里老生产队由后进变先进的事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过去,这个队由于受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没有很好地执行党的政策,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受到严重损害。一九七一年,他们提高了路线觉悟,认真落实了党的政策,迅速改变了后进面貌,粮食产量比一九七○年增加七成,多种经营也有较大发展。贫下中农深有体会地说:执行政策尝到了甜头,干起活来有劲头,社会主义有奔头。
“群众觉悟提高了,现行的政策过时了。”应该肯定,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的觉悟是提高了。但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群众对“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识别能力增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的要求更加迫切。这给我们落实党的政策带来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党的现行各项农村政策,是根据马列主义原理和我国农村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是同我国农村的革命和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怎么能说群众觉悟提高了,现行政策就“过时了”呢?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至于说到“前进”和“倒退”,落实党的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就是前进;不执行党的政策,不对形“左”实右的干扰作斗争,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遭到削弱和破坏,这才是倒退。
这场争论,是两种政策思想在干部队伍中的反映,实质上是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还是执行刘少奇一类骗子的机会主义路线和政策的问题,是一场严肃的两条路线斗争。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观点,扫清落实政策的思想障碍,我们一方面认真读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一方面由州党委成员带头,组织州、县、社领导干部对六十多个大队、一百多个生产队进行调查。下去调查的时候,我们带上书,遇到疑难问题就和群众一道学习讨论。通过读书和调查,提高了认识,逐步统一了思想,弄清了落实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落实政策逐步变成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读书,不调查,不实践,就不容易读懂。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注重调查研究的同志,对落实政策的重要性就认识得快些,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的理解就深些;而不大接触实际的同志,就觉悟得慢些,理解得差些。只调查不读书也不行,不读书就不能通观全局,站不高,看不远,不能从本质上理解事物,有争论时也讲不出个道理来,说不服别人。过去,我们也搞过调查研究,但由于理论水平不高,识别能力不强,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抓不住现实斗争中的路线问题,很长时间没有觉察到抓政策落实的重要。
从理论上划清界限
认识统一了,全州上下都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因为在理论上划不清界限,又出现了“左”右摇摆的情况。为了在理论上划清界限,澄清糊涂思想,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我们在看书学习和实践中,针对自治州的情况,着重划清了两个界限,推动了政策的落实。
第一,划清“工分挂帅”与按劳分配的界限。一部分同志把按劳分配和“工分挂帅”混同起来,一讲按劳计酬,就误认为是“工分挂帅”,因而不敢执行按劳分配原则。什么是“工分挂帅”?“工分挂帅”是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产物,它反对无产阶级政治挂帅,不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农民,不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只把工分作为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唯一的或主要的手段。“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条根本的分配原则,它与修正主义的“工分挂帅”有本质上的区别。执行这条原则,首先要求人们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树立为革命而劳动的思想,做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尽所能,同时,又必须按照每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在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队中要用工分计酬,以鼓励社员劳动得更多更好。我们对“工分挂帅”必须彻底批判,肃清其流毒;但是必须明确,批判“工分挂帅”,绝不是不要工分,如果批判“工分挂帅”,连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否定掉,那也是错误的。
第二、划清平均主义与共同富裕的界限。有些同志不能正确执行党的政策的一个原因,就是把平均主义当成了共同富裕。一讲要执行按劳分配政策,反对搞平均主义,他们就问,那怎么能共同富裕啊!我们在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组织了集体经济,成立了人民公社,引导群众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共同富裕的道路。那末,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是不是有矛盾呢?不矛盾。我们现在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列宁也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消灭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一‘不公平’现象,却不能立即消灭‘按劳动’(不是按需要)分配消费品这一仍然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因此,在社会主义阶段,只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承认社员在收益分配上的差别,反对平均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充分调动社员劳动积极性,才能在发展集体生产的基础上,使社员收入逐年增加,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平均主义,不承认队与队、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违背按劳分配原则,挫伤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使集体生产得不到发展,那里还有什么共同富裕?马克思说,平均主义是“粗俗的共产主义”。斯大林说,它“是原始的农民‘共产主义’的心理”。毛主席曾经指出:“谁要是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那就是错误的。……它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我们必须批判这种思想。”如果在社会主义阶段,我们离开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去搞什么“共同富裕”,那必然适得其反。
我们通过读书、调查,划清界限,党在农村的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但是,这还仅仅是开始。从全州来看,有许多政策还不够落实。我们还要继续认真看书学习、调查研究,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做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