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旅大市郊各县推行间作套种全面增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7-04
第2版()
专栏:

充分发挥土地潜力
——旅大市郊各县推行间作套种全面增产
旅大市地处辽东半岛的南端,三面环海,土地七坡二洼一分平。全市有七个农业县、区,耕地六百多万亩。这里土质瘠薄,人多地少,长期吃国家返销粮。有人说什么“旅大要想富,就得栽果树”,不注意抓粮食。新市委和革委会成立后,加强了对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领导,改革旧的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因地制宜地实行粮粮、粮油、粮菜、粮果、粮棉、粮林的间作复种,合理密植,一地多收。同时狠抓农田基本建设,逐年对山、水、林、田实行综合治理。去年,在灾害严重的情况下又获丰收,粮食亩产连续跨《纲要》,花生、蔬菜、水果产量普遍提高,郊区农村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在实践中,锻炼出一批科学种田的“土专家”。贫下中农豪迈地说:“山变,地变,产量变,千变万变靠路线!”
科学种田 要抓路线
改革旧的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场革命,始终贯穿着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
早在一九五八年,金县等地广大贫下中农,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取得一定成就。当时旅大的一些领导成员,推行刘少奇一伙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说什么科学种田是“瞎胡闹”。一小撮阶级敌人也诬蔑科学种田,说什么“不是一地草,就是没牙佬”。一九六一年甘井子区营城子公社后牧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在三十亩地上进行粮菜间作,原市委的个别成员硬逼着社员把将要成熟的苞米砍掉。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大队广大贫下中农开展革命大批判,提高了路线觉悟,经过六年科学实验,逐步掌握了粮菜间作的规律,全面实行间作套种。去年,后牧大队粮食平均亩产一千一百多斤,蔬菜超额完成国家收购任务,成为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新市委和革委会成立以来,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狠抓科学种田。可是有人却认为“抓技术危险”,弄不好又是“技术挂帅”;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认为“老法保险,新法危险”,说什么:“自古以来都是稀田打密籽,一地不打二粮。”市委领导同志认为,对待生产斗争的两种不同态度,反映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他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教育干部弄清三大革命运动的关系,总结推广科学种田的经验,进行路线教育。金县东马大队过去是个穷地方。这个大队二队的贫下中农,从一九六四年就创造了“粮油间作,合理密植,以肥保密,增株保产”的一整套丰产经验,粮食亩产连续跨“黄河”,过“长江”,从一九六六年就由返销队变成余粮队。可是,和二队只一河之隔的五队,抱着“老法”不放,粮食亩产总在三、四百斤打转转,长期吃国家返销粮。经过健全领导班子,破除右倾保守思想,二队的经验才在五队得到推广。一九七一年这个队粮食亩产超过千斤。
生动的事实使广大农村干部和贫下中农受到了一次深刻的路线教育,认识到,科学种田不是一个单纯种田问题,而是一场思想和路线斗争。
反复实践 摸清规律
毛主席教导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旅大地区科学种田发展的过程,是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在生产斗争实践中,逐步加深对农作物生长规律认识的过程。
旅大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一半。提高玉米产量是增产粮食的关键。过去播种玉米多是采取“大犁掩”、“大步丢”等旧的耕作方法,产量一直很低。贫下中农为革命种田的觉悟提高后,决心通过实践找出一条玉米增产的新途径。经过反复实践,细心观察,发现地边地头的玉米,因为怕牲口糟蹋,种得比较密,但是长得却很好,棵粗、棒大,籽粒饱满。而地中间种得稀,却是棒子小,空秆多。这是什么原因?经过分析认识到:万物生长靠太阳,地边地头玉米长得好,主要是通风透光。如果能把玉米种成“垄垄是边行”,“棵棵是地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就可以达到高产的目的。于是就在耕作制度上进行改革,把玉米“清种”改为与其它中、矮棵作物间种,为玉米留出几条通风道,满足玉米对风、光的需要,使玉米产量获得了大幅度增长。金县城南、东马等生产队实行玉米与花生间作后,玉米株距缩到六寸到一尺,以肥保密,以株保产,使玉米纯算单产提高到一千一、二百斤,比“清种”单产提高三、四倍。
玉米同中、矮棵作物间种后,玉米增产了,而中、矮棵作物却减产了。为了进一步摸清玉米与其他作物搭配全面增产的规律,他们又进一步研究,认识到各种作物的生长,对光照需要的程度不同。有的作物喜阳,有的作物耐阴。广大贫下中农根据这一规律,进行科学搭配,使作物之间能互相利用,相辅相成,达到了全面增产。
实行间种使玉米大幅度增产后,粮食增产的路子是不是就走到头了呢?没有。广大贫下中农又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向着生产的深度步步探索。旅大地区无霜期是一百七十天左右,种大田作物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社员群众根据作物在苗期、孕穗期、灌浆期对光照强度要求不同的特点,采取“赶前错后”办法,相对地延长了农时,发挥了土地潜力,做到了一地多收,使粮食高产再高产。长海县广鹿公社沙尖大队小王屯生产队,实行玉米、冬小麦、杂交高粱三种作物套种,为间作套种闯出了一条新路。
解决矛盾 不断前进
农业“八字宪法”是互相联系的。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水、肥、种、平整土地等措施必须跟上。旅大市郊在抓好当前增产措施的同时,狠抓长远农田水利建设,不断解决新的矛盾。
旅大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山、梁、岗、坡、沟、壑、川、河的改造进行全面规划,使各个社、队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在治理中,不断总结群众经验,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坚持治山与治水结合,兴修水利与深耕改土结合,闸沟、治河、堵坝与植树造林结合,实行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在劳动力安排上,采取专业队伍长年干与发动群众突击相结合。同时正确处理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加快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进度。
在狠抓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还遵照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教导,逐步摸清间作套种的耕作规律,依靠群众抓住用工量最大的环节,自力更生,土法上马,重点改制和创造新式农具,大搞一机多用,提高机械化水平。复县巴虎边大队,实行间、套、复种以来,哪个环节最费工,就在哪里破“难关”。搞农田基本建设费工,他们就制造打石头机、大土吊;春播费工,他们就制造播种机、捣粪机。去年以来,这个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攻破了十几个“难关”,全大队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劳动效率大大提高。金县杏树屯农具社广大职工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经过一百四十多次的试验,改制出一种能耕、种、趟、收、翻地的多用轻便犁,适应科学种田的需要,在全市进行了推广。群众性的农机具改革运动蓬勃兴起,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为普及科学种田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大市革命委员会调查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