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用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指导大豆增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7-11
第4版()
专栏:

用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指导大豆增产
沈建文
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二十团,在大豆生产实践中,在毛主席哲学思想和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以及他们所散布的依赖思想与“粗放经营”等黑货,正确处理人和物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和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打破了“北大荒”大豆不能高产的错误结论,使大豆产量逐年提高。一九七○年二十万亩大豆平均亩产二百三十二斤,其中有近二千亩平均亩产达四百斤以上。一九七一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获得好收成。
二十团在大豆生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又一次证明了毛主席提出的“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这一伟大的真理。
破“大豆不能高产论”开辟了增产的途径
毛主席指出:“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这一辩证唯物论思想是二十团夺取大豆高产的有力武器。
二十团从一九五六年开始种大豆,但是直到一九六四年,亩产一般没超过百斤。在这九年中,他们想把大豆产量提高,但遇到了一系列困难无法克服。其中首要的困难,是有些人受到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不相信“北大荒”大豆能增产,更不要说高产了。这些人说“‘北大荒’大豆低产的帽子摘不了”,根据是“‘北大荒’地区无霜期短,经常不能保证大豆成熟,限制了增产”。
“北大荒”的大豆能不能高产呢?二十团党委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大豆生产的有关条件,批判了那种所谓大豆不能增产的错误看法。他们一方面承认,要使“北大荒”大豆增产,必须具备适应无霜期短的一定条件,如果不看到这点,光凭主观愿望办事,就不是唯物主义者;但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提高广大战士的政治觉悟,提高大家为革命种大豆的自觉性,象大寨人那样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改进耕作技术,为增产创造条件,低产就可以转化为高产。如果只看到现有条件不利于增产的一面,在困难面前停住脚,不去发挥人的创造性,不在现有基础上创造增产条件,就不合乎辩证法,而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思想,是修正主义路线流毒的反映。那样,就永远脱不掉“北大荒”大豆低产的帽子。
二十团党委在辩证唯物论思想指导下,对于当地有关的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他们根据当地每年无霜期只有一百二十天左右的特点,从外地引进了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再加上采取适时早播、增施磷肥等措施,促进大豆生长,保证它在无霜期短的情况下能正常成熟,从而获得了大幅度的增产。以十六连为例,这个连采取以上这些增产措施的当年,全连三千九百亩大豆,每亩产量比一九六四年提高了一点三倍。
二十团用事实打破了“北大荒”大豆不能高产的谬论,为大豆增产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破“耕作技术定型论”夺取大豆全面丰收
毛主席说:“不但要有革命热忱而且要有实际精神”。二十团党委在发动广大战士打破“北大荒”大豆不能高产的错误结论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改进耕作技术,积极解决增产措施的问题。他们根据当地的情况,紧紧抓住密植和锄草两个关键问题。在解决这些技术问题中,也存在着勇于创新和因循守旧的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
在密植方面,一提到合理密植,有些人就说:“豆打旁秸麦打齐”,这是农民几十年的经验,大豆只能稀植,不能密植;每亩植株只能是一万五千到二万多株,不能超过三万株。有的“专家”也认为每亩大豆超过三万株的保苗株数是不可思议的。
毛主席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对于别人的经验,接受或借鉴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别人的经验是否完全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需要经过亲身实践的检验。“豆打旁秸”,是当地群众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它主要是通过均匀稀植,使大豆旁枝多结荚多而丰产,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二十团是大面积机械化生产,耕作栽培方式同老办法截然不同。在目前,使用机械做到均匀稀植是有困难的。即使做到了均匀稀植,由于大豆分枝多,结荚部位高低不齐,不便于田间管理,也难实现丰产。如果把稀植这个别人实践的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不结合自己生产的具体情况,就必然达不到丰产的目的。而且,二十团选择以主茎结荚为主的大豆品种,合理密植后,株数比原来增加了,虽然每株比原来结荚少些,但群体增产的优越性得到了发挥,总荚数却增多了。这样,就可以获得大面积丰产。而且,合理密植后,分枝少,也便于机械管理和收割。从现象上看,合理密植违反了“豆打旁秸”的传统种植习惯,但两者靠荚多粒多夺取丰产的实质是一样的。有一个连采取了合理密植,每亩收获株数在三万株以上,近四千亩大豆亩产达到了三百二十六斤。还有一个连,大豆收获株数每亩达到三万二千株以上,比过去增加了二万株,结果三千四百亩大豆单产超过了三百斤。
究竟怎样的密度才是合理的呢?二十团党委在全团几个有代表性的不同土质条件的连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密植的幅度是同现有机械的特点和性能,土地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以及所选择的品种的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并且从摸索中提出了“肥地宜稀、瘦地宜密”的密植原则。对肥力较高的土地,每亩收获株数保持在二万八千到三万株;对比较瘠薄的岗地白浆土,每亩收获株数保持在三万三千株到三万五千株。他们还推广了增垄缩行、宽苗带等大豆合理密植的好方法。
对大豆地里灭草的问题,开始,他们只注重在大豆生长中期机械中耕,而草总是消灭不了。这时有人以为大面积机械化种大豆是“灭草难办,有草难免”。为什么注重灭草还是灭不尽草呢?他们在全团选了二十个不同土质条件和地形的灭草试验点,每年不间断地观察。经过五年试验,终于摸清了全团地区杂草的生长规律,发现处于“白芽期”的杂草最容易消灭。原来,中耕所以灭不尽杂草,就是因为一部分苗眼草消灭不了。这使他们认识到“锄草不见草,见草锄不了”的道理。他们利用杂草和大豆生长的差异性,发挥机械作用,采取综合灭草措施,改中耕为主为中耕和苗耙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对耕作技术又作了新的改进。结果大豆地里的草荒被克服了。仅这一项,就增产达二成以上。
破“增产到顶论”争取不断增产
毛主席说:“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当二十团全团大豆生产由几十斤稳步上升到二百斤以上时,有人说:“保持现在的生产水平就不错了。”这时,能不能再增产,又成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斗争的新内容。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大豆的增产技术措施是随着大豆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和完善的。二十团对耕作技术已作了一些改革,促进了农业“八字宪法”的落实。但是,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对技术措施又会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每一年的增产都只能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历史纪录,终极的认识是没有的。
事实也正是这样。一九七○年,十六连四千六百亩大豆亩产达到三百六十二斤,其中一千九百五十亩大豆亩产达到四百零九斤。而毗邻的另一个连,生产条件与十六连差不多,亩产只有二百多斤。这种各连之间、地号之间的产量有高有低的现象,正说明继续增产是很有潜力的。一九七一年,这个连在十六连的推动下,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大干一年,亩产量有显著增长。而二十连的科研小组,又经过大胆实践,采取新的增产技术措施,继续挖掘增产潜力,又夺得了小区试验大豆亩产五百零六斤的更高的收成。
“北大荒”大豆增产潜力在不断被挖掘,但大豆产量并没有到顶,潜力并没有挖完。如何看增产,如何看潜力,归根结底,反映着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只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才能正确认识大豆不断增产的客观规律,从而促使大豆由高产走向更高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