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民族工业的新苗——记萨那棉纺织印染厂工人自力更生的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7-19
第6版()
专栏: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通讯

民族工业的新苗
——记萨那棉纺织印染厂工人自力更生的精神
萨那棉纺织印染厂,是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在自力更生发展民族工业方面培育出的一棵新苗。
这个工厂座落在首都萨那城北不远,是一座拥有一万枚纱锭和三百六十台布机的纺纱、织布和印染联合企业,也是目前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最大的一座现代化工厂。从一九六七年正式投入生产到一九七一年七月底为止,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这家工厂的工人已经生产出八十多万匹棉布。
这对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人民说来,是一桩大喜讯。阿拉伯也门共和国虽然是一个出产优质长纤维棉花的国家,但是过去由于没有自己的纺织工业,所产的棉花大部分供出口,而广大人民需要的棉布,却要从外国进口。今天,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人民第一次在市场上看到国产棉布,个个扬眉吐气。许多人为了要亲眼看一看国产棉布的制作过程,爬山涉水,赶到这家工厂参观。不少农民骑着毛驴从很远的地方前来参观。每年参观人数多达两万人次。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政府很重视萨那棉纺织印染厂的发展。共和国委员会、协商议会和内阁的许多领导人曾多次亲临视察。政府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已经决定:凡本国现有的工业、企业能够生产的或经过试验后可以生产的商品,如各色花布等,不准进口或只准少量进口。
新华社记者最近访问了这个工厂。工厂管理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安西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工厂的棉布产量是建厂以来最高水平,日产量平均三万码以上,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有的已超过从一些国家进口的同类布质量。”现在这个工厂生产出的普通白布、各色平布、印花布、府绸、卡叽布和直贡布等,已能部分满足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人民的需要。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工人对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充满着信心。一位名叫阿达利斯·阿卜杜拉·赫兹的钳工自豪地说:“我们是新兴的国家、新兴的人民,我们有力量发展自己的工业。”
在机修车间里,记者看到工人和技术人员为了减少机器配件的进口,正在努力修理和加工零件和配件。今年年初,供电车间柴油机上的橡皮圈坏了,进口存货已经用完,眼看就要影响发电,怎么办?他们决定立即从国内市场购买普通橡胶,自己动手,土法加工,很快解决了问题,而且今后也可以不再进口这种零件了。柴油机上的一个零件坏了,工人们就用各种方法进行焊接,使这个零件仍能使用。工厂原来计划一九七二年要进口的配件中,现在已有一百四十六项改为自己加工生产。钳工赫兹说:“我们自己修理和制造配件,不仅对保证工厂生产很重要,而且是自力更生办好工厂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几年的实践中,工厂的技术力量迅速成长,为发展民族工业培养了一支有力的技术队伍。全厂共有工人和管理人员一千五百多人,其中一千三百多名工人现在已能比较熟练地掌握纺织、印染等各项技术,有七十多人已成为车间的技术员和管理员。工厂投入生产初期,每天只有一班生产。随着技术力量的增长,从一九七○年开始就能每天三班连续生产了。
特别可喜的是女工队伍的成长。过去在这个国家,妇女很少参加社会工作,萨那棉纺织印染厂建成后,妇女们陆续进入工厂。现在全厂女工已有三百多名,占职工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占全厂技术队伍的将近四分之一。在纺纱和织布车间,著名的“女工班”生产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女工还担任管理员和生产组长的职务。有的女工已经能看十八台织布机(一般能看十二台)。
在印染车间设计室里,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在设计具有民族风格的花布图案。技术员艾哈迈德·哈德拉米说:“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自己搞图案设计和生产,以便自力更生发展我国民族工业。”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工人和技术人员还积极试制新产品。今年一月,他们提出要为本国妇女试制面纱布,经过几天的反复研究和试验,终于织出了洁白的面纱布。
萨那棉纺织印染厂这棵新苗,在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人民的培育下,正在茁壮成长,为自力更生发展民族纺织工业作出贡献。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