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战斗在新铁路线上——记铁道兵某部几个工程技术人员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7-21
第2版()
专栏:

战斗在新铁路线上
——记铁道兵某部几个工程技术人员的先进事迹
在祖国一条新建铁路的工地上,铁道兵某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热爱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日夜夜奋战在万水千山,为多快好省修建铁路作出了贡献。下面记述的,是几个工程技术人员的先进事迹。勤勤恳恳的老工程师
在崇山峻岭中,火热的工地上,一位年纪五十开外的老工程师,脚穿草鞋,身背图筒,和几个技术人员一起,翻山涉水,仔细地勘测线路情况,这位老工程师叫米开新。解放以来,他一直战斗在铁路工地上,不辞劳苦,兢兢业业,指导部队施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提出改进的意见,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投资,加快了铁路建设。
一次,部队接受了修筑新铁路的任务。动工前,米开新带领技术人员提前来到新建铁路线上,翻高山,攀绝壁,察看地形,掌握实地情况。深夜,他聚精会神地仔细研究一座长隧道的设计方案,用三角板在图纸上比了又比,算了又算,觉得还可以省一点。第二天,他带着技术人员又上山去了。到这座隧道工地要翻越几座高山,闯过“一线天”、“手扒崖”,山高路险,鹅毛大雪迎面扑来。米开新拄着拐杖,同大家一起在高山上反复勘察,把情况调查清楚以后,晚上又在帐篷里点起蜡烛,伏在图板上认真地比较分析。经过反复研究,米开新在部队党委的支持下,最后对这座长隧道的原设计方案作了修改,缩短了四百多米,既节约了投资,又缩短了工期。
米开新这样勤勤恳恳地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服务,是他在长期斗争中不断改造世界观的结果。他是解放前的大学毕业生,学的是铁路专业,但旧中国修不起铁路,也就用不上。解放后,他参加了铁道兵部队,当上了工程师,亲眼看到祖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当时他认为,担任施工部队的工程师,只要按照设计单位的方案,照图指导施工就可以了。一次,一段线路从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通过,河边有一段堆积层滑坡,路基通过有困难。原来的设计为了避开这个堆积层,确定在大山中打一座长隧道。米开新来到这里调查了几次,发现这样设计很不合理,不但造价高,而且工作面小,施工进度慢。敢不敢提出修改的意见呢?他思想上展开了斗争。这时,部队党委帮助他学习毛主席关于“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他又亲眼看到战士们为了多快好省修好铁路,一个心眼出主意,想办法。对照自己,他找到了差距,便大胆地承担起改善设计的任务。数九寒天,他脱下鞋袜,往返在冰冷的河水里,反复勘察河岸的石质。为了进一步摸清情况,他又往返几十里,到山上向贫下中农了解堆积层的形成和变化情况,最后根据大量可靠的资料,和技术人员一起反复计算,终于找到更理想的设计方案。他把这个方案报告给部队党委和上级设计单位,很快就得到了同意。后来,施工结果,证明这样改收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
从此,米开新更加自觉地把改善设计的工作当作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实际行动。
不掺半点假的杨树祥
在铁路工地上,指战员们传颂着工程师杨树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革命把好质量关的先进事迹。
杨树祥是在实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工程师。旧社会,他给资本家做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解放后,他翻身当了主人,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被提拔为工程师。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杨树祥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二十年来,他一直战斗在施工第一线,认真指导部队施工,努力把好工程质量关。一次,杨工程师担负建造一座大桥的技术指导任务。他日夜奋战在桥头,忘我地工作。一天深夜,他从团里开会回到驻地,一进门首先就打听大桥的施工情况。当同志们向他讲到十三号墩打第一节用的砂石料没有化验时,他心里很不安:十三号墩是空心墩,砂石料的比例要求严格,如果混合比例不符合要求,大桥的质量就要受影响。这时,他顾不上休息,扛着大铁锤就到工地去了。
到了十三号墩,杨工程师用锤使劲地敲了几下,俯下身去仔细听声音。他凭着丰富的施工经验,觉得可以,便放心地回去了。但他刚躺到床上,心里又翻腾:修建铁路大桥,质量问题是百年大计,不能只凭老经验,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必须确实检查够不够标准。第二天一早,他找上两个石工一块到十三号墩,挖掉一块混凝土,亲自到离工地三十多里的化验室进行化验,直到得出“合乎要求”的结论时,心里才踏实了。
杨树祥对大的地方严格把关,对小的地方也从不马虎。一天,战士们在向桥墩喷浆,桥墩喷完了,拌和的水泥浆也用完了。杨工程师检查时,发现有一小块地方喷浆还不够。有的同志说:“差一点,算不了啥。”杨树祥却认真地说:“我们为社会主义修桥,要实实在在修好,可一点也不能马虎啊!”说罢,他自己爬到四十多米高的墩顶上,又拌了点水泥,把那一点认真补上。同志们都说:“老杨工作不掺半点假。”
杨工程师对工作负责,为革命把好质量关,曾多次立功受奖。炸山开道的女技术员
在新建铁路工地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年轻的女战士,头戴藤盔,手提起爆机,和筑路的解放军战士、民兵一起,在崇山峻岭中炸山开道。
这位女战士,是七年前从技术学校毕业分配到铁道兵某部担任技术员的胡清碧。几年来,她一直担负爆破设计的指导工作,在实际斗争中锻炼成长。开始搞爆破,对一个年轻的女同志来说,是有很多困难的,但她想:革命的需要就是我的理想。她长年累月地和战士们一起,风里来,雨里去,爬高山,进隧道,冒着滚滚浓烟,迎着隆隆炮声,观察爆破效果,研究爆破技术。
有一次,部队正在打一座长隧道,打到中间,石质坚硬,战士们打了半天,炮眼才一米多深,爆破结果,只炸下薄薄的一层皮。为了亲自了解石质情况,胡清碧和战士们一起上工,一起打风枪,几十斤重的风枪震得她耳朵嗡嗡作响,她全然不顾,有时一连干几个工班,领导上要她回去休息,她就在隧道口的工棚里睡一会,一听到炮声,又一骨碌爬起来赶到工地,和战士们一起研究爆破结果。胡清碧眼睛熬红了,人瘦了,但她从亲身实践中摸索到随着石质的变化,炮眼的角度、深度和密度如何调整的规律,采取了新的爆破方法,终于闯过了这个难关。
随着铁路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爆破设计和技术指导的要求越来越高,爆破越搞越大。搞大爆破一次需要打几十个炮眼,装上几十吨炸药,设计复杂,施工困难。胡清碧过去没有搞大爆破的经验,但她不怕困难,坚持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为了掌握地质资料,她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有时为了掌握一个数据,她和战士们一起打炮眼,冒着隆隆的炮声,迎着弥漫的硝烟,在现场总结经验。就这样,胡清碧很快掌握了大爆破的技术。
胡清碧在党的教育下,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