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在实践中积累养蜂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7-22
第3版()
专栏:

在实践中积累养蜂经验
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养蜂小组
我们养蜂小组三个人,过去甭说养蜂,根本没见过蜂群。两年来,我们在养蜂实践中,努力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逐步认识了蜂的生长规律,打破了我们这个地区“清明出窖”、“小满育王”等老规矩,解决了高寒地区高速度繁殖蜂群和争取蜂蜜高产所遇到的一些矛盾,既使蜂群迅速发展,又使蜂蜜产量有了增长。
这里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低。蜂群在窖里越冬,历来都是“清明”(四月五日前后)出窖。出窖后,首先要促使蜂王产卵,然后要促使越冬变弱了的蜂群复壮,在这个基础上分蜂,变繁殖群为采蜜群。如果要繁殖一倍,达到一比一分箱,整个过程需要一百天左右,到七月中旬才能完成。可是这里主要蜜源是椴树,它一般在七月初就开花流蜜,到七月十四日前后花落蜜绝。这样,要高速度繁殖蜂群,就无法及时采椴树蜜,繁殖蜂群和夺取蜂蜜高产发生了矛盾。由于这个矛盾没有解决,多年来一直是在六月初就停止分蜂,这就影响了蜂群的发展速度。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创造条件使蜂群提前出窖。这能否办得到呢?我们针对这个问题,访问了当地许多有经验的养蜂员。有个老养蜂员讲了一件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一年春天,蜂箱在窖里受潮了,眼看蜂群有全部覆灭的危险。他只好在三月中旬就使蜂群出了窖,并加倍注意蜂巢的防寒保暖。结果,蜂虽然冻死一些,可是由于蜂群早出窖,早排便,早活动,沐浴早春的阳光,呼吸新鲜空气,加速了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了蜂王提前产卵,新生的蜂更多了,整个蜂群的复壮倒比往年快了。一箱蜂意外受潮的“坏事”,打破了多少年来“清明出窖”的老规矩,反而引出蜂群复壮加快的好结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老养蜂员的这个经验,我们查看了这个地区的气象资料,对问题作了全面的分析。三月中旬,这里从整体上看,气温在零上四度上下波动,还不够稳定,蜂群出窖是有风险的;但从局部上看,晴天和每天中午气温都比较稳定,这时候把蜂放出去,一般来说是安全的。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严格地掌握好放蜂时间,完全可以克服早春放蜂的某些不利条件,取得早春放蜂的主动权。“清明出窖”的常规,没有全面地具体地分析问题,只看见早春出窖死蜂多的一面,没看见在一定条件下早春出窖能使蜂群繁殖快的一面;只看见早春气温不稳的一面,没看见整体不稳定中有局部稳定的一面。这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增强了让蜂群提前出窖的信心。一九七一年三月十三日,当气温达到零上四度时,就让蜂群出窖。我们注意掌握好放蜂时间,做好防寒工作,精心饲养蜂王。结果,蜂群很快复壮起来了。这和“清明出窖”的老办法相比,不仅提前二十三天,而且每箱增多了一框蜂,为提前分蜂创造了条件。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要提前分蜂,还要提前育蜂王。蜂无王不能成群,有了交尾后的蜂王才能成群。可是,出房的处女王只有在气温达到零上十九度以上才能外出飞翔交尾。我们这个地区一般是在“小满”之后气温才稳定在零上十九度。怎么解决这个提前交尾的问题呢?毛主席教导说:“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为了摸清处女王交尾的时间,我们前年在“小满”之后,就天天注意观察蜂王外出飞翔交尾的情况,终于掌握了蜂王与雄蜂飞翔交尾都是在朝阳处进行的这一特性。同时,我们查看了当地的有关气象资料,发现在四月底时,晴天朝阳处的气温通常已达零上二十度左右。由此可见,只要掌握好放蜂时间,在四月底蜂王也是能够交尾的。根据这一认识,一九七一年,我们在提前壮群的基础上,提前开始育王。结果,交尾蜂王数占出房处女王总数的百分之七十。这和过去的老规矩比,交尾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提高了百分之十。由于提前分群成功,到六月五日停止分群时,蜂群数已经增加一倍,达到一比一分箱,为充分采椴树蜜,准备了优势“兵力”。
有了较大的蜂群,为了夺取更高的蜂蜜产量,除了椴树蜜源外,我们又充分利用梢条流蜜。为此,从去年起,我们把所有蜂群的换王时间,都推迟到八月初梢条流蜜时进行。在采完椴树蜜之后,把蜂箱连夜装车,转地饲养,追花夺蜜,充分利用椴树蜜、梢条蜜两种蜜源。这样,蜂群实现了一比一分箱,增加了一倍;每箱蜂平均又比过去多采蜜四十四斤,蜂蜜的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