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水利建设中的突击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7-23
第2版()
专栏:

水利建设中的突击队
在鲁柏岩山下,滹沱河畔,一条由民兵们开挖的长达二百四十四华里的灵寿县磁河渠道,已经成龙配套。这条渠道横跨大小三十九座山,飞越凌空架起的一百二十一孔渡槽,穿过总长一千一百米的隧洞,灌溉着灵寿县约百分之九十的旱地。水利建设的成就,为灵寿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面貌。
在这条渠道的修建过程中,灵寿县民兵显示了“突击队”的作用。
为人民造福,甘愿吃大苦,耐大劳
灵寿县位于太行山麓。全县有三十八万四千多亩耕地,其中旱地二十万九千亩。百分之八十的旱地集中在丘陵地区。过去,这里十年九旱,粮食生产水平很低。解放以后,丘陵地区人民为了发展生产,迫切要求兴修水利。
一九五八年,全县人民在磁河上游建成了横山岭水库。一九六六年的隆冬,灵寿县广大民兵,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教导,怀着重新安排灵寿河山的雄心壮志,勇敢地投入了开挖磁河渠道的战斗。
民兵们把这场改变穷山恶水的战斗,看成是考验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一天,上级给他们分配了一批雷管,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需要派人到涞水县去背。张忠等六个民兵,勇敢地承担了这一任务。他们来到涞水,个个肩扛着几十斤重的雷管,跋山涉水,星夜往回赶路。
第四天清早,张忠等民兵来到唐河岸边。河上没有桥,急流卷着冰块,怎么办?他们想绕道,可是一打听,往下走要绕八十里,往上走要绕五十里。是绕道走,还是涉水过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为了早日建成磁河渠道,不用说这么一条河,就是大江,我们也要趟过去。”说着,他们脱下棉裤棉袄,背起木箱,一个紧跟一个地跳进河里。齐腰深的水,冰冷透骨。脚底下的河卵石溜滑,稍不小心,就有跌倒的危险。但是,六个民兵没有一个人畏缩。上岸一看,大家的双腿被冰块划得一道道血口,脚掌上粘满了砂子,冻在脚上。他们就是靠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趟水渡过三条大河,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修筑磁河渠道要横跨深二十七米、宽五百米的燕川河。有的人提出用倒虹吸。在讨论设计方案时,民兵们说:“用倒虹吸,水要跌入二十七米的深处,经过五百米距离,再钻出来,还要降低三米水位,这就要少浇三四万亩地,不能这么办,还是修个土坝好。”
有的说:“修土坝,工程大,太费劲。”
大多数民兵不同意这种意见,他们说:“工程大怕什么?这里有土,咱们有人;干革命,搞建设,就要不怕吃苦,不怕费劲!”
经过讨论,大家看到,修一个大坝,截断燕川河,坝顶通渠水,坝堤拦水成库,可蓄二千五百万方水,浇六万亩地,一举两得。于是,民兵们决心修土坝,使更多的旱地受益。
一九六九年农历正月初三,民兵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奔赴燕川河工地。他们破冰下水,挖砂清基,下去一身水,上来两腿泥,衣服结成冰,双腿冻得发了紫。但是,民兵健儿们坚持轮班施工,日夜战斗。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刚刚把基槽挖好,突然来了一场“桃花汛”。洪水卷着砂石,把主河道的基槽淤平了。他们没有泄气,凭着两只手,很快又把淤平的基槽挖了出来。
斗争长智慧,实践出真知
渠道要横跨深沟、河流,需要飞架渡槽。这是摆在民兵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怎样制作薄壳渡槽?广大民兵遵照毛主席关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伟大教导,组成了三结合的技术小组,进行研究试制。他们用土楦代替木楦,既节约了木材,还加快了工程进度。在实践中,他们靠集体的智慧,还搞出了新型三角尺、拉梁模等十五项技术革新,顺利地完成了薄壳浇注任务。
要把四十吨的薄壳渡槽吊装到二十多米高的石墩上,是很困难的。他们吊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三结合”技术小组的民兵们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伟大教导,把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边学习边实践;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经过十多天的刻苦钻研,终于做成了土吊装架。
渠道要穿山,需要开凿隧洞。这些山多是风化石,施工中塌方严重,任务既艰巨又危险。菅村民兵承担了这项任务。
为了观察塌方的情况,掌握塌方的规律,民兵营教导员吴风保就把行李搬到洞里,住在仅有三米宽的支撑架下边。经过四十个昼夜,他终于摸到了塌方前的几十种现象。然后同群众一起分析研究,认识了塌方的规律,订出了安全施工措施。
经过民兵们连续五年的艰苦战斗,磁河渠道终于胜利建成了。去年试水,今年受益,从此改变了灵寿县十年九旱的历史。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