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澜沧江上“军民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7-29
第2版()
专栏:

澜沧江上“军民桥”
今年一月,解放军某部长途野营的先头部队来到了澜沧江边。寒冬季节,北风呼啸,江水咆哮。副营长陈绍周站在江边,望着两岸的悬崖峭壁,十几条铁索担着稀疏的几块石板和朽木横挂江空,在寒风中摇动。他想:这样的桥,现在部队要通过都有困难,平时人民群众通过更不安全了。如果把它修好,不是可以便利当地人民群众吗?他把这个想法向先头部队党支部作了汇报,党支部同意他的意见,决定抢修江桥。
野营部队要抢修铁索桥的喜讯,迅速传遍了江边村寨。被澜沧江水分隔的保山、永平两县人民非常高兴。他们主动前来参加修桥。靠近澜沧江的永平县杉阳公社党委连夜筹集木料,组织民工配合部队搬运;保山县平坡大队的石工、木工也一起投入了修桥战斗。
从杉阳公社到江边有三十多里,要翻过一座高山,坡陡路窄,要把木料运到江边,十分困难。部队指战员和当地民工,发扬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革命精神,不分昼夜地搬运。高空作业是一项十分危险的活,江风大,铁索凉,随时有掉进江心的危险。子弟兵不让民工上去,把危险的活留给自己干;民工们见困难就上,坚持同子弟兵共同战斗。
经过日夜苦战,一座长近六十米,宽四米的铁索桥胜利完工了。为了感谢亲人解放军,两县人民要求把这座桥取名“爱民桥”,但是子弟兵认为,江桥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修建的,应取名“拥军桥”。最后军政双方党委商定,取名“军民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