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白洋淀上的鱼水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05
第3版()
专栏:

人民子弟兵学革命传统
一九六九年四月,北京部队某部某班来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白洋淀水乡,执行放鸭任务。这几年来,他们虚心学习白洋淀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和革命传统,克服了困难,为国家节约了成万斤粮食,收获鸭蛋十六万个。全班同志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一次,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白洋淀上的红色放鸭班”。下面介绍的,是战士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几个小故事。
白洋淀上的鱼水情
七月的一天,风雨交加,白洋淀掀起两尺多高的浪。刚刚学会划船的几个战士,心急火燎。正在淀上的一千多只鸭子,在这样的天气下,一发生散群,钻进芦苇地,就不好找了。眼前这么大的风浪,小舶子又容易翻,可是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绝不能让国家财产遭受损失。他们顶风划船,一个浪头打来,小舶子里就是半舱水。于是,他们有的趴在船上往外舀水,有的划桨,互相鼓励,向淀里划去。
白洋淀的贫下中农也象当年关怀雁翎队那样,关怀子弟兵,把放鸭班算做生产队的一户人家。中午,天一变,大家就自然地念叨起住在淀边的放鸭班战士。青年队长邓捞子冒雨向放鸭班走去,发现鸭子还没有收回来,心里就明白了。他扭头向村里跑去,不一会儿从村边划出一条小鹰船,顶风冒雨,向淀里冲去。从村里到放鸭的地方,不过四、五里路,可是在这样的风浪中,前进一步都要花费很大力气。小鹰船一会儿漂在浪尖上,一会儿又掉进浪窝里。邓捞子想着几个刚刚学会划船的亲人,不顾一切地向前划,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斗,终于在一个芦苇塘边上找到了陈文正等几个战士。
战士们与风浪搏斗,赶到放鸭的地方,把鸭子赶进了苇塘,但三条鸭舶子已经翻了两条。他们就在水里,一手把着鸭舶子,一边看着鸭群。
经过几个小时的搏斗,战士们都很疲劳了,这时一看邓捞子驾着船来了,心里高兴得没法说。邓捞子把战士一个个拉上船,亲切地问候他们,几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呈现出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他们安排好了鸭群,驾着小鹰船,象当年白洋淀人民同雁翎队一同出击那样,劈风斩浪,奋勇前进。班长陈文正不由得又说起了他们平时常说的一句话:“没有白洋淀人民的抚育,我们这棵小苗,怎么会在这里生根、成长!”白洋淀的贫下中农对子弟兵的关心、爱护,不断地激励着战士们向贫下中农学习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