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让“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08
第4版()
专栏:

让“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
中共浙江省江山县勤俭大队党支部
沿着我们大队的公路边,新开了一口地下水井。这口井,分竖井和横井两部分,深七米,长二十五米。井水清澈透明,清凉可口。我们大队从来没有过这样好的水哩!大家把这口井叫做“斗天井”。它的建成,打破了有人曾经以为我们大队没有地下水的说法。
“斗天井”不大,每天出水约三百方。但是,建造这么一口井,也充满了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斗天井”的工地,是我们学习马列著作、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的课堂;建造“斗天井”的过程,是我们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的过程。
红石头下边找泉水
从去年六月中旬起,我们这里连续六个月没下过透雨。到了八月下旬,水库几乎干了。有个社员说:“前一段时期,党支部不是向大家讲,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物质第一性么!现在水没有了,怎么抗旱呀?”没有水当然不能抗旱。但是,勤俭大队除了水库里的水,其它地方就找不到水了吗?如果地下还蕴藏着水的话,只要把水找出来,就能继续抗旱。认为地面水没有了,抗旱抗不成了,看起来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性,实际上是把认识绝对化了,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贫下中农提出:“要抗旱必须寻找新的水源,水库没有水,我们可以找地下水。”党支部支持群众意见,发动大家寻找新水源。
可是,有人认为我们这里地势高,象鲫鱼背,水往两边流,遍地红石头,没有地下水。如果有水的话,前人早就挖出来了。
这种看法对不对呢?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唯物主义者肯定自在之物是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而不可知论者却不容许自在之物的思想,宣称我们根本不能确实知道自在之物。”“每个人都千万次地看到过‘自在之物’向现象、‘为我之物’的简单明白的转化。这种转化也就是认识。”勤俭大队有没有地下水,不能凭主观臆断,而是要靠实践来回答。勤俭大队如果有地下水,即使我们没发现,它也存在,我们可以认识它,使“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叫地下水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前人没有挖出地下水来,并不说明我们这里没有地下水。如果一切事物前人都知道了,那末认识就不会发展,社会就不会进步了。
我们分析了本地的情况:地势高是事实,但也有比较低的地方;全大队基本上是红石头的土质,难于找地下水,但是也有一些田、一些山沟不是红石头土质,是有可能找到水的;在我们北面、南面的大队,地势、土质条件同我们差不多,都发现了泉水,因此,不能说我们这里就一定没有地下水。水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地面上总是有现象表现出来。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找到地下水。群众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他们天天同水土打交道,对本大队每一块田、每一寸地的“脾气”都很熟悉。我们发动群众提供情况,先后在晒干了的河沟等地方找到了小量的水源。第十生产队的社员提出加湖弄的一块田里可能有地下泉水。那块田冬天土是湿的,夏天水冷,烂泥深,水稻生长差一些,绿萍不会死,天旱的时候,泥鳅都往一个地方钻。根据这些现象判断,那里可能有地下水。在这块田里劳动过的社员都同意这个看法。
这时,耕田的同志讲,挖泉水是好的,但要是挖不好,把田坂挖破了,会影响水土保持,种上的水稻也会损失掉了。这里又有一个得与失的辩证关系。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点统一认识:挖泉水,水稻当然要损失一点,但是,没有失就没有得,粘芝麻还得花一点口水嘛!哪里有不受任何损失就挖出泉水来的事呢?于是,大家动手了。经过几天奋战,挖到四米深,终于把地下泉水挖出来了,救了周围十几亩田。这样,破除了红石头下没有地下水的迷信,使我们对本大队水源情况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大家说:丢了两分田秧苗,得了十几亩水稻,地下水这个“自在之物”转变成“为我之物”了。
让小水井发挥大作用
地下水挖出来了,下一步是蓄好地下水,把水充分利用起来。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战斗口号:“一九六七年受旱,我们引水上山,造了一条斗天渠;一九七一年受旱,我们用地下水灌田,要造一口斗天井!”
可是,我们拿出造斗天井的方案时,仍然遇到种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说:“水的流量不大,能起多大作用?”地下水的流量确实不是很大,但是,大和小是可以转化的。万里长城是一块一块砖头砌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可以向大转化。我们估计,这口井每天可出水三百方,一年就有十万方水。而我们大队只有一个水库的容量超过十万方,充分利用地下水,等于增加一个大水库。而且,这里水质好,可以用来解决社员吃水的问题。
还有一些人说:“峡口水库的水快引进来了,没有必要造地下井了。”这又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用大水利来否定小水利。峡口水库是我县的重点水利工程,水引到我们大队后,确实能解决我们大队的用水问题。但是,我们要用长远眼光来看问题。从目前来看,大水利可以解决问题;但事物是要变化的,今后全县生产大发展,峡口水库的水今天够用,将来可能不够用。同时,大石头要小石头垫,小石头要泥沙垫。光有大水利,而没有星罗棋布的小水利,就要给大水利增添压力,水利条件好就有可能向水利条件差转化。只有有大有小,大小结合,才能真正改变我们大队的水利面貌。
排除了种种形而上学思想的干扰,我们就动手搞地下水了。
造“地下水井”方案的诞生
开始,我们按照过去的办法,打算在田里挖一口直径十五米的露天水井。这个办法一提出来,就被群众否定了。其理由,一是建一个十五米直径的井,损失土地较多;二是每年涨大水季节,淤泥容易把井塞掉;三是井的四周都是烂污泥,工程大,容易倒塌。这个方案行不通。能不能想一个既能蓄水又不损失土地的办法呢?有人说:“一只手抓不住两条鱼,要造井就要占用土地。”在田里既要造井,又要种地,确是一个矛盾。然而,如果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这矛盾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发动群众想办法。有的贫下中农向我们提出:“上旺大队有修筑地下水库的经验,我们大队一九六七年在地底下也修了一条水渠,地上照样种庄稼。能不能把露天水井改成地下井呢?”我们同有经验的老农再三研究,决定把露天井改为地下井,把圆形改为长方形,在田里挖一条七米深一米多宽的沟,上面用水泥封盖,水泥盖上填泥土,只在沟的一头修一个出水的小圆井。这样,地下沟可以蓄水,地面上又不影响种庄稼,还不至于被淤泥闭塞。
一个比较理想的计划方案终于制订出来了。造“地下水井”方案的产生过程告诉我们:“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正确的计划、方案的产生,和办任何事情一样,都要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调查,而决不能凭自己的头脑主观想象。
造“地下水井”的方案确定了,我们的认识是否完成了呢?没有。这个方案是否符合实际,还要通过实践去检验。遵照毛主席关于“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的教导,我们根据实践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检验、修正原来的计划,使原定的方案更加完善,使自己的主观认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原来我们计划地下横井高二米,宽一米,但挖下去以后,发现沟底以上三米高的两边都是“玄武岩”,比较牢固。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就把地下水库的高度升为三米,这样,花同样的功夫、材料,蓄水量却可以增加一半。原来我们以为地下水是从一个泉水洞中冒出来的,计划在沟的两边用块石和水泥浆砌,上面用水泥封盖。挖到五、六米深时,发现地下水是从沟两边玄武岩的缝隙中冒出来的,如果把沟的两边用石块、水泥浆砌死了,不但会把地下水堵住,而且浆砌的石壁受到水的压力会倒塌。我们原来主观上认为浆砌可以更加牢固,实际却是更不牢固。分析了这些新的情况,我们在施工中又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把浆砌改为干砌,这样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节省了原材料,石块和水泥的用量比原计划减少了一半。
“斗天井”的诞生,结束了我们勤俭大队十三条黄土岗没有地下水的历史,也改造了我们的主观世界,提高了认识能力。大家说:“斗天井,既斗天,又斗地,更重要的是斗了头脑里的资产阶级世界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