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揭开了“特种螟”的秘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08
第4版()
专栏:

揭开了“特种螟”的秘密
广东电白县七径大队,有一支活跃在田野里的治虫队伍。这支队伍,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初步掌握了防治螟虫的规律。
他们掌握治螟规律,曾经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那是一九七○年晚造的事了。当时天旱,三化螟虫特别猖狂。按照过去的办法,全大队统一行动,给所有稻田都喷一次药,以为这样可以把螟虫扑灭了。结果,有的生产队效果显著,有的生产队见效甚微。奇怪的是,十四队田里的螟虫差不多死光了,而相隔一条田埂的十三队,连续施了四次药都没效果。
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农药失效了,有的说是“特种螟”扑灭不了。
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杨荫生和大队科技组的同志,到各生产队进行调查,证明并不是农药失效了。
那么,是发生了杀不死的“特种螟”吗?杨荫生在琢磨这个问题。一天,他学习《矛盾论》。毛主席说:“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杨荫生高兴地对大家说:“我看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过去只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忘记了矛盾的特殊性。”
他们在贫下中农支持下,一个田垌一个田垌地分类排队,白天插记号,晚上仔细观察。终于发现,由于自然环境、禾苗长势、稻谷品种和抗病能力等条件不同,螟卵孵化的过程也不同;温度高的田和温度低的田,平洋田和山埇田,早熟种和长得好的稻田与迟熟种和长得比较差的稻田,螟卵孵化的快慢不一样。十三队和十四队的田虽只隔一条埂,自然条件大致相同,用了同等药量,然而,十四队的禾苗比十三队长势好,稻田里的温度高,因而螟卵孵化早,正好药到虫除。而十三队施药时,螟卵还未孵化,效果就差。
秘密揭开了:并不是发生了“特种螟”,而是没有对每一垌田的螟虫进行具体分析;只知用药除虫,忽视了药是不是用在节骨眼上。
认识来自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一九七一年早造,又一次发生螟害。七径大队贫下中农对付它的办法也就不同了。他们采取了集中——分散——集中的“战术”,在全大队统一行动的同时,各生产队又根据螟虫活动的具体情况,摸准了它的孵化期,对“症”下药。结果,没有几天功夫,就把螟虫全部扑灭了。百分之八十的生产队基本上消灭了水稻白穗。
大队学哲学的中心辅导组给大家上了一堂辅导课:除虫和做其他工作一样,既要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不能只满足于掌握事物一般性的规律,还必须掌握事物的特殊性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