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踏遍巴山育新苗——记老红军战士宋国仕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做好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09
第4版()
专栏:

踏遍巴山育新苗
——记老红军战士宋国仕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做好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先进事迹
一个五十多岁,发不白,腰不弯,精神抖擞的老同志,总是身穿褪色军装,背着雨伞挎包,风雨无阻地行走在大巴山的丛山峻岭中,出没在下乡知识青年插队的地方。
这个人是谁?只要一说这模样,落户在大巴山区的知识青年们,马上会喜笑颜开地告诉你:“这是我们的好领导、老红军战士——宋国仕。”
一九六四年,宋国仕受党的委托,负责领导四川省达县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他觉得,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重要方面,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个途径。所以,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到这一工作中去。开始两年,他翻山越岭,不辞劳苦,跑遍了全区一百多个安置知识青年的社办农(林)场,配合干部、家长和广大贫下中农,使下乡知识青年做到了政治上有人抓,生产上有人教,生活上有人管。同旧思想作斗争寸步不让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夜晚,广播里传来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刚从省里开完会回来的宋国仕,路过山城重庆的时候,亲眼看见广大青年学生、家长和群众热烈欢呼毛主席这一指示发表的情景,心里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他想:“毛主席的指示,是对知识青年的极大关怀。自己是一个党的干部,应该带头执行毛主席的指示,把三个够下乡条件的孩子,都送到农村去!”
回到家里,宋国仕把这些想法和爱人商量,爱人同意了,他们就给在家里的两个中学毕业生做动员工作。孩子们学习了毛主席的指示,心情非常激动,坚定地说:“爸爸在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早就参加了红军,跟毛主席闹革命。我们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决心到农村干革命去!”老红军战士看到下一代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样自觉,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老红军战士送子务农的消息,象长了翅膀一样,在达县县城广泛传开了。地区安置办公室的干部们,考虑宋国仕同志年纪大了,决定把他的孩子安置在离城近、条件好的达县郊区。宋国仕同志知道这件事以后,笑着说:“决不能因为我负责这项工作,就把我的子女安置在条件好的地方。雄鹰要向高山飞,革命青年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练!”不久,宋国仕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巴山区的南江县曙光公社山村里。在成都读完了高中的大儿子,也在父母的教育下,愉快地落户在江油县农村。老红军战士宋国仕带头送子女上山下乡的模范行动,影响和鼓舞了许多家长,纷纷把自己初中、高中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
前一段时间,由于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贫下中农推荐了一些下乡知识青年进工厂去当工人。有人劝宋国仕说:“你是地区分配小组的负责人,好几个孩子在农村插队,就不想个法子,调两个回来当工人!”在农村插队的孩子也写信来,女儿还特地跑回来,要求爸爸想个办法,好回到城里当工人。这时候,他的爱人思想上也有些波动起来。
“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学习了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宋国仕深刻认识到,迁就爱人和孩子,就是向旧思想让步,就是走邪门歪道,就是干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语重心长地对爱人说:“孩子是革命的幼苗。如果我们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不按党的分配原则,把他们从后门弄走了,未来的革命的大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门,他们就进不去。即使进去了,根子不牢,经不起风吹浪打,也会动摇落伍。假如都这样干,老一代所开创的革命事业就会后继无人!”
宋国仕说服了爱人,一起教育女儿听毛主席的话,以在农村干革命为荣,不忘劳动人民的本色。女儿听了爸爸的话,高高兴兴地回到了生产队。他们还写信给两个儿子说:“你们是革命的接班人,进工厂和留农村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应当由贫下中农来挑选。你们要把一生交给党安排!”在家庭的教育下,孩子们都安心扎根在农村。从各方面关怀青年的成长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我自己的子女一样,都是党和人民的后代,都是革命的接班人。”宋国仕同志以这种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努力实践着毛主席关于“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
为了从政治上关怀知识青年的成长,宋国仕深入到南江县,走遍了安置下乡知识青年的八个公社,进行调查研究,配合贫下中农做好再教育工作,鼓励青年们认真看书学习,积极参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实践,努力改造世界观。平岗公社林场的知识青年们,在老红军战士的带动和鼓励下,扎根山区农村,在五百亩林地上闹革命,农、林、牧、副全面发展,革命和生产搞得热火朝天。这里的知识青年们,决心在山区农村继续锤炼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心,做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在工作中,宋国仕十分重视知识青年的思想反复,坚持向他们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一次,在达县罗江公社插队的六名重庆知识青年来找宋国仕,他们说:“犀牛山又高又大,我们不适应那里的生活,希望能给调个地方!”看着眼前一张张年青的面孔,宋国仕想到:孩子们久住在大城市,靠惯了父母。他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农村,这是一个可喜的起点。但要扎根农村,还需要作长期的努力,经过一番痛苦的磨练。如果今天迁就了他们,明天他们遇到困难又会产生动摇。
他说服青年们回到山区之后,不久自己就打起背包来到犀牛山。白天,他和青年们一起劈柴、种地、煮饭,还亲自找驻地解放军医疗队给青年们检查身体,治疗疾病。晚上,他辅导青年们学习毛主席《青年运动的方向》等光辉著作,给他们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宿野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北上抗日夺取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一次,宋国仕指着窗外隐约可见的犀牛山顶,意味深长地对六名知识青年说:“你们刚从大城市来,看到这小山头就以为又高又大,但比起红军翻过的雪山就不算啥了。你们青年人要继承老一代的革命传统,要下定决心在农村滚一辈子泥巴!”在老红军战士宋国仕的关怀下,这六名青年现在有的成了学习模范,有的成了队里骨干,有的成了养猪能手。
今年夏天,宋国仕到万源县去检查工作,发现在茶垭公社插队的三个女知识青年的住房还没有解决,生产和生活用具也不全。个别新落户的知识青年,还没有按国家规定领到供应的食油和口粮,给他们生活上带来一定困难。宋国仕感到,这些实际问题如不及时解决,直接影响着青年们扎根在农村,妨碍他们政治上的进步。他在鼓励这些青年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刻苦改造世界观的同时,及时向公社党委反映了这个问题,引起了公社党委的重视。为了提高社队干部和群众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宋国仕向他们反复宣传党的有关政策,使大家认识到,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一些实际问题,是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一个必要条件。认识提高以后,公社党委放手发动群众,认真组织检查,逐个进行解决。这些插队知识青年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更加从政治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决心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宋国仕八年如一日,遵照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系列教导,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同下乡知识青年交朋友,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青年们的心坎上。看到广大知识青年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一批批加入了党组织和共青团,参加了县、社、队的领导班子,成了阶级斗争的闯将,科学种田的尖兵,建设山区的突击手,宋国仕更加激起了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他发自肺腑地说:“伟大领袖毛主席高瞻远瞩,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确很有必要,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确实大有作为啊!”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