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集中群众智慧形成正确领导思想——记中共泾阳县委领导成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18
第4版()
专栏:

集中群众智慧形成正确领导思想
——记中共泾阳县委领导成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二、三事
中共陕西省泾阳县委在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中,发扬我党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使党的路线和政策得到落实,革命和生产形势不断向前发展。全县已有五个公社、五十三个大队粮食亩产跨过了“长江”;四个公社、三十六个大队粮食亩产超过千斤。
方案怎样制订?
前几年,有人从拦洪的角度考虑,提出在贾河滩修个水库,引洪灌溉。但是,水库怎么修?能拦多少水?县委领导成员心里没有底,拿不出一个具体的方案来。
去年冬季,随着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深入进行,广大干部和社员迫切要求促进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引洪灌溉的事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县委领导这次下了决心,一面派水利部门的同志去贾河滩具体勘察,一面分头到干部和社员中去征求意见。经过和群众交谈,发现群众对修贾河滩水库拦洪并不热心。群众说,贾河滩河床是沙卵石,漏水,修起来费工多,投资大;山洪暴发时蓄水,因含泥沙量太大,要不了几年,就会把水库淤平。水利干部勘察的结果,也认为在这个地方修水库不合适。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拦洪办法呢?县委又进一步征求意见。
经过多次的讨论研究,群众提出在冶峪河出山口的引水渠旁再修一个涵洞,同时加深加宽原有的渠道,因势利导,引洪灌溉。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下大雨时山洪越堤外流,保证足够的水量,又比修水库拦洪省工省料。就这样,一个新方案定下来了。
意见从群众中来,方案定在可靠的基础上。引洪灌溉工程的战斗打响后,干部群众热情高,干劲大,大家一鼓作气,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产量为啥上不去?
泾阳县在农业方面的一个主要难题,是棉花产量上不去。棉花问题成了新来的县委常委、分工主管农业的王耀华同志的一件心事。
棉花产量为啥上不去?王耀华在棉区跑了一趟,收集了一些反映。在常委会上,他根据得来的材料说,泾阳棉花产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一大(面积大)、二少(劳力少、肥料少)、三多(病多、虫多、灾害多)。结论是,应该减少几万亩棉田。最后这一句话,一下把大家说凉了。同志们批评他没抓住事情的本质。
王耀华同志第二次深入到群众中去。他选择了不同地区的八个生产大队,逐个进行调查;还走进棉田,一块一块地查看,一块一块地分析。群众说,老王这次可真是“下马看花”了。
在大灌区的屯阳大队,王耀华同志了解到马家生产队棉花亩产一百一十九斤,而条件基本相同的魏家生产队,亩产却只有七十三斤。接着他又调查了另外的七个大队,经过分析研究,他才摸出了产量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是党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没有落实。在有的灌区存在着“重粮轻棉”的错误思想,棉花成了“捎带活”,耕作粗糙,种植面积也不落实。他调查过的八个生产大队就少种棉花一千零四十多亩。
王耀华同志又向县委提出了新的调查报告。他用不同典型的对比分析,强调必须抓紧路线教育,纠正“重粮轻棉”的思想倾向。这一次,同志们一致认为他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县委根据王耀华同志的汇报,作出了夺取棉花丰收的新决定。
“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今年以来,由于县委领导成员指导思想明确了,领导作风深入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更高了,全县二十六万多亩棉花长势喜人。
先进典型在哪里?
泾阳县的养猪事业一度发展较慢,县委很着急,特别是负责这项工作的副书记朱万成同志,更是坐卧不安。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全县的养猪事业向前推动一步呢?
听说太平公社张阁大队第一生产队养猪事业搞得比较好,朱万成同志就来到这个队“解剖麻雀”。第一生产队共六十四户,养猪一百七十二头。他问干部和社员:“还能不能再增加?”大家说:“只要不下降就是好事”。原来,这里二、三月就死了近一百头猪。怎么死的呢?一了解,原来大部分是从外地买回的猪娃,因不服水土而死亡。为什么本地没猪娃呢?主要是养猪的有关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朱万成同志本想在这里开个现场会,交流交流养猪经验,可是这个队的情况并不怎么好。
先进典型在哪里?朱万成同志在继续深入群众的过程中,终于找到了一个养猪的先进队——三渠公社铁门里东队。这个队有四十七户社员,二百三十七口人,已实现了一人一猪。这个队的思想教育抓得紧,社员为革命养猪的思想明确;贯彻执行了“自繁自养”的方针和公养私养并举的原则,落实了养猪政策;帮助社员解决了饲草、饲料问题。
典型找到了,经验也总结出来了。县委紧接着就在铁门里东队召开了全县养猪现场会议。这次会后,因为有典型引路,各公社的养猪事业发展比较快。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