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竹乡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19
第2版()
专栏:

竹乡纪行
广东省信宜县竹山公社,素有“竹乡”之称。我们来到这里,只见河岸村旁,大山小岭,都是翠竹成林。微风吹来,竹叶沙沙作响。公路上,人们推车挑担,熙熙攘攘,把各种精致的竹器送给供销社。
竹山公社每人平均五分多耕地,近三亩山地。解放前,这里流传着“家有千株竹,世代都富足”的说法。可是,那时候山权在地主手里,贫下中农想种竹却无地可种。所以,这里原来只有疏疏落落的一千多亩竹林。解放后,农村走上合作化、公社化的康庄大道,改变了竹山的面貌。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社员们与天斗,与地斗,发展起来大片竹林。在刘少奇一类骗子刮起的资本主义妖风影响下,曾出现卖竹苗、分竹苗的现象。但是,广大贫下中农学习大寨人,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们改变“先垦后种”的老习惯,实行“先种后垦”。旺同大队种竹四千亩,绝大部分都是凌空挺拔的单竹。这种竹韧性大,最适宜加工竹器,群众十分喜欢种它。现在,全公社的竹林已经发展到二万六千多亩。
竹山公社的生产队,大都有竹器厂。旺同大队三十一个生产队,除一个队以割松脂为主外,其余的队都有自办的竹器厂,大队还办了各队联营的竹器加工厂。我们来到一个竹器厂内,只见社员们进行流水作业,有的锯竹,有的刮青,有的破篾,有的编织,很是熟练。从事竹器加工的除了一部分年迈体弱的社员外,学生放学回来也参加劳动。在不影响集体生产的前提下,他们积极扶持社员家庭手工业。
这里的竹器品种日益增多。在大田山联队竹器厂,我们见到一批新产品,如波浪蛋兜、圆箩、飞碟等,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原来品种只有二十多个,现在增加到四十多个。许多传统性的竹制品,源源不断供应市场。
在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竹山公社集中力量搞好粮食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竹子生产,并充分利用竹林资源进行竹器加工,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的收入大大增加。副业生产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资金,促进了农业增产。一九七一年,全社粮食亩产达一千二百八十七斤,比历史上产量最高的一九七○年增产百分之十二。这一年全社副业收入中,仅竹子这一项就达八十万元,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八点七。白坡大队靠副业收入的现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购买耕牛四十头,喷雾器四十四个,打禾机四十七台,双轮车十六部,兴建公路七华里,为农业的持续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光山秃岭崩岗多,土地瘦瘠粮产低”,这是过去竹山公社的写照。如今,满山郁郁葱葱,绿竹与桉树争高,同松柏并茂,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