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侗寨新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19
第2版()
专栏:

侗寨新貌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公社,位于层峦叠嶂的桂北山区。这里居住着侗、壮、汉、瑶、苗五个民族的人民。
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斗江经济萧条,文化落后,各族贫下中农过着“松脂照明,棕皮做衣”的苦难生活。
解放后,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各族革命人民团结战斗,用勤劳的双手,给深山侗寨绘上了秀丽夺目的图景。浔江河畔座座电站屹立;山腰上渠道蜿蜒伸展。茂密葱茏的油茶林,青翠挺拔的杉木、竹林,好似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
斗江公社河涧纵横,水利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河深田高,“河里溪水枉自流,山上用水贵如油。”由于干旱,粮食产量很低。公社党委决心带领群众把水引上山来。他们爬山涉水,走遍了全公社大大小小的河流和山坡,访问了二百多家村寨,白天调查,晚上和各族贫下中农一起讨论重新安排河山的计划。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公社党委提出了拦水筑坝,修小电站、水轮泵站,引水上山的规划,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热情支持。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斗江公社修水坝六十多条,修水渠一百八十条,建成水电站三十一座,水轮泵站九十八座。百分之九十八的生产队通了电,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户用上电灯。电力把河水送上高山,沿着条条渠道流进田里,使公社八千亩旱田全部变成稳产高产的保水田。过去从来不种双季稻的斗江,如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田种上了双季稻,粮食连年丰收。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达到七百八十七斤。每到傍晚,广播喇叭播送着激昂悦耳的乐曲,千万个“夜明珠”大放光明。
清晨,公社农机修造厂里,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赶制电动打谷机。在榨油厂里,机轮飞转,热气腾腾,茶油香气扑鼻。
随着小水电事业的发展,公社现在已经办起农机修造厂、造纸厂、榨油厂、铁工厂、面粉加工厂、碾米厂和榨糖厂。过去连一个小小的铁钉也造不出的斗江,现在已经生产出电动打谷机、插秧机和打米机。在公社生产资料门市部里,摆满了本地生产的农业机械和犁、耙、锄头和镰刀。
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全公社小学增加到五十六所,中学增加到九所。过去走遍村寨无人会写信,现在家家都有识字的人。
各个大队普遍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赤脚医生”。一批天津医生,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怀着为各族人民服务的决心,来到这里安家落户。这些人民的医务工作者,登群山,越涧谷,为革命采集中草药,收集民间验方、偏方。公社卫生院制药室和部分大队医疗站,自制多种膏、丸、散。医院医生和大队“赤脚医生”经常背药箱串村寨,巡回医疗,普查普治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人民体质不断增强。
党和毛主席为侗寨人民送走了“一筒粟米分三餐”的悲惨生活,迎来了粮丰林茂的大好光景。三江侗族自治县革委会报道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