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外语教材改革的一点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24
第2版()
专栏:

外语教材改革的一点体会
广东外国语学院革委会
我校自一九七○年招生后,师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编写了一些反映三大革命运动的教材。其中有家史,厂史,村史,工厂、农村的新面貌,工农业建设的新成就,师生开门办学的丰富生活等。体裁有报道、文艺、日记、书信、会话等。这些教材思想性较强,语言较具体生动,切合学员需要,学员反映比较好。
但是,有的教材在编写时因为过分强调干什么学什么,违反了语言规律。如有个语种编了一课厂史,政治内容不错,但二百多个字的课文出现了近六十个生词和片语,四种时态(有三种是过去没有学过的),还出现了被动语态、不定式短语等新语言现象,使教和学都感到困难。怎样使教学内容既反映三大革命运动实际又符合语言规律,有利于语言基本功训练呢?我们有如下两点体会:
一、反映三大革命运动实际的教材必须从学员的水平出发,注意语言规律。要根据教学计划,选定教学内容。如法语专业一年级师生在广州自行车厂开门办学,联系学工实际,组织专题教学。每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力求由浅入深,以旧引新,增加词汇重复率。专题之间还安排几课反映厂内日常生活的课文,学习一些有关车间、机器、交通、运动、饭堂、看病的词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材从三大革命运动实践选择题材,应着眼于多编选生活词汇,以利于语言基本功训练。如俄语专业师生在东方红印刷厂开门办学,在工人师傅帮助下,运用较多的生活词汇编了《我们的课堂》一课,课文反映了师生开门办学的思想面貌,既有思想性,又学到了一些生活词汇。
二、考虑到低年级语言基本功训练的需要,必须有一部分相对稳定的教材。这些相对稳定的教材要求能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题材也要反映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但要有一定的典型性,注意多样性。如英语专业在实践中编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基本教材,重视基本句型的训练,以加强听、说。选词,也注意语言规律,在一个学期的七百八十个单词中,活用率较高的常用词有三百一十个,生活词汇有四百个,还有常用短语一百三十条。编写这样内容相对稳定的教材,为学员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外语基本规律起了较好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