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院内院外结合大有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党委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蹲点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25
第2版()
专栏:

院内院外结合大有作为
——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党委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蹲点的调查
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党委和革委会,从一九七○年春以来,组织半数以上科技人员,到农村蹲点,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两年多来,在培养无产阶级科技队伍,为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服务,推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总结历史经验 明确前进方向
一九六九年秋天,陕西省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蓬勃开展,广大贫下中农迫切要求科学种田,许多社、队纷纷要求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供应良种,希望他们走出门来,同贫下中农一道搞科学实验。
为了组织好到农村蹲点的工作,分院总结了历史经验。一九五八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他们曾抽出一半以上的科技人员到农村蹲点,在思想改造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与贫下中农相结合、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不够明确,一九六二年,刘少奇一类骗子叫喊“科研工作要正规化”,鼓吹“学院式”的研究时,农村基点和蹲点人数就被砍掉了一半。
他们还总结了到农村坚持蹲点的成功经验。一九六二年,青年技术员李立科来到武功县皇中大队蹲点。当时,这个大队的小麦、棉花发生了病虫害,贫下中农焦急地跑来找他帮助解决。他说:“我是专门搞豌豆虫的,关于小麦、棉花的病虫问题,你们另找别人解决吧!”社员看到李立科和自己想不到一起,对他的热情也凉了下来。他自己也很苦恼。有一次,李立科问老贫农吴振忠为啥社员对他有意见。吴振忠坦率地说:“你那块试验田,是你成名成家的‘自留地’,这样群众咋能没意见呢?”在贫下中农的教育帮助下,他意识到“为谁搞科研”是个根本问题。他的立足点逐渐转移过来。他同贫下中农一道研究出既可以提高地力,节约投资,又可以增加复种指数的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使皇中大队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收入不断增加,为关中西部旱塬地区改革耕作制度,提高粮食产量闯出了一条新路,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
历史的经验,使分院的同志们认识到:农业科技人员是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去搞科研,还是关在高楼深院里搞“学院式”的研究,固然是两条科研路线的斗争。就是到农村蹲点也有两种蹲法:一种是面向农业生产,同基层干部、贫下中农实行“三结合”搞科研;一种是把业务搬家,虽然身在农村,却不关心农业生产,仍然是“三脱离”,这同样是两条科研路线的斗争。
两年多来,陕西分院绝大多数同志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努力改造世界观,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涌现出许多象李立科这样受贫下中农欢迎的科技人员,有些人还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
分院科技人员到农村蹲点后,有人曾经认为,到农村蹲点“只能普及,不能提高”,“只能帮助增产,不能发展科学”。通过实践,他们认识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过去,农业科研人员认为黄土含磷量较高,有“关中黄土不缺磷”之说,因此在研究合理施肥问题上很少考虑磷肥。可是,近年来由于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在生产中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一是氮肥施用量虽不断增加,但达不到预期的增产效果;二是许多地方豌豆单产明显下降,种植面积逐渐缩小。这些现象,引起了农业科技人员的注意。经过对土壤的分析化验,和总结群众大量的生产经验,他们逐渐认识到,黄土本来不缺磷,由于豌豆是喜磷作物,多年来种植的结果,使土壤中固有的磷逐渐减少,加上长期不施磷肥,造成了黄土缺磷。基于这一科学的认识,人们改变了多年来忽视施用磷肥的习惯,开始合理施用磷肥,在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有些同志以前曾经认为,科研是自己的事,推广是别人的事,不注意在推广中观察实际效果,总结群众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影响了科研的进度。现在,他们把试验、示范、推广结合起来,不仅加快了推广速度,也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过去,一个品种从育种到大面积推广,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年的时间。现在,他们在一百个农村基点和全省不同地区的重点社队,有计划地布置了各种作物的品种试验点三百多个,院内的品种鉴定和群众性的鉴定互相配合,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边试验,边示范,边繁殖,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速度。这样做,新品种的选育、推广,一般比过去缩短了两、三年的时间。同时,在推广过程中也为科研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课题。事实说明,推广是研究工作的继续,也是提高的基础。
两年来,他们沿着这条正确途径,开展了三十八个科研项目四百三十二个试验,多数取得了成绩。陕北驴驹拉稀病的防治、关中肥水井的开发利用、安康县新菜区冷床育苗、酸枣接大枣、“荆桑”嫁接换种、土蜂改良等,已普遍获得成功;棉花枯黄萎病、羊瞎眼病的防治和关中灌区麦茬水稻的栽培等,也有了很大进展。他们蹲点的一百个生产大队,一九六九年粮食上《纲要》的只有二十五个队,一九七一年增加到五十七个。
院内院外协作配合
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参加三大革命运动,还要不要院内的研究工作?有一个时期,他们在批判了“学院式”的关门搞科研的修正主义科研路线以后,又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完全否定实验室和理论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了排除右的和“左”的干扰,院党委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教导,开展革命大批判,帮助大家在思想上划清“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同为革命阅读国内外科研资料的界限;划清“三脱离”的“学院式”研究同在“三结合”的基础上搞好院内科学研究的界限。大家认识到,要把农业科研工作搞好,必须在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基础上搞好院内外的结合,充分发挥院内科研工作的作用。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他们体会到院内的科研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微生物菌种的培养鉴定、农作物的原始材料、选种圃的观察比较、各种理化分析、研究国内外科研资料以及综合分析各点的同类经验等等,都需要在院内进行,蹲点中提出的重大科研课题也需要院内统一规划和安排,而且农村基点在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时,也需要借助实验室的仪器或有严格操作管理的试验场地,才能尽快地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
两年来,留院人员还重点开展了一些科研项目,为各基点和广大农村社队提供了大量的优良品种。同时还为社队举办了各种学习班,编写了十三种小册子,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为了使院内外的科研工作能更好地配合,院党委还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坚持科技人员轮流蹲点,有上有下;二、建立了四十多个专业点,尽可能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的专业特长,同时加强院内各所、组对基点的联系和领导;三、把院内外的科研工作逐步纳入统一计划之内,解决好各基点、各专业和院内工作之间的配合协作,有计划地搞些较长远的、带探索性的研究课题,努力完成国家分配的科研任务。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