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我为祖国做了些什么?”——记优秀青年工人陈岱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27
第1版()
专栏:

“我为祖国做了些什么?”
——记优秀青年工人陈岱山
一九六八年九月,二十一岁的陈岱山从长春第十一中学毕业,被分配到了第一汽车制造厂。
报到的那天,他想到自己就要成为一名光荣的汽车工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暗暗向自己说:“今天,是我为祖国贡献力量的时候了。”
党需要,就甘当一辈子装配工
陈岱山和几个同学被分到底盘分厂当装配工。当他第一天来到装配车间时,立刻被那火热的劳动场面吸引住了:成百上千个零件,在工人灵巧的手里转瞬间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前桥和后桥;挂满各式各样部件的运输链,源源不断地流向总装配线。小陈想到,在这里装配成的汽车,很快就要奔向祖国各地,高兴得手都直痒痒,恨不得一下子就能掌握装配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小陈到了六班,主动申请到全车间最紧张的拉杆工位去工作。拉杆工位要求技术高,动作快。特别是装球头螺帽,操作技术比较复杂,如果装不好,汽车就会出现“摆头”现象。小陈细心观察老师傅的每一个动作,认真琢磨每一个操作要领。下班了,他还在那里埋头苦练,几十次、几百次地重复着一个单调的动作。有时夜深人静,小陈还一个人站在自己的工位前,左手拧着球头螺帽,右手拿着扳子不停地敲打着。他身上的那件小背心都被汗水湿透了,肿起的左手食指也磨破了皮。
有的青年工人对他说:“装配技术很简单,一天生,两天熟,三天就出徒,还用得着练?”小陈回答:“有些工作看起来简单,掌握它的规律可不容易,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行的。我们不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还要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陈岱山就是这样勤学苦练,只用一个星期时间,就熟悉了本来需要一个多月才能掌握的操作技术。为了掌握技术知识,小陈从生产部门借来了工艺卡,详细了解拉杆工位的每一项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还买了技术书,刻苦钻研汽车构造的一些基本原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按规定需要两分零四秒干完的活,他只用一分零二十五秒就完成了,创造了装拉杆的最高纪录。
装配工作是流水作业,需要互相协作。小陈决心练成多面手,哪里需要就能帮助哪里干。只要有空,他就一个工位一个工位地练习。当练到刹车器工位时,他遇到了难关。这个工位的工作台比较高,要把四十多斤重的刹车器往运输链上挂,需要很大的臂力,这对个子小、体力差的陈岱山来说,是很吃力的。有人劝他:“你的身体不适合干这个,这工位你就别练了。”小陈坚定地回答:“不能让工作适应自己的身体,要让自己的身体去适应各种艰苦的工作。”他从同学那里借来一对哑铃,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他的体力显著增强,很快适应了各个工位的需要。不到一年时间,全班十六个工位他都能操作了。同志们提起小陈,都说这个小伙子,一天到晚闲不住,工作起来没个够。
小陈热爱自己的装配工作,曾多次表示:只要党需要,他愿意当一辈子装配工,为革命上好每一个螺栓,拧紧每一个螺帽。他经常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祖国做了些什么?”他说,在工作上我们应当宣布自己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三年多来他装配的几万根拉杆,根根合格,没有发生过一次质量问题。
让青年都能成为可靠的接班人
一九七○年九月,六班来了个名叫李国伟的新工人,是个共青团员。他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刚来时表现挺不错;可是后来就和一些人讲吃谈穿,追求起生活享受来,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
担任六班团小组长和车间团支部委员的陈岱山,看到小李的变化,联想起了车间里当时出现的一些不寻常的现象:有人常跟一些青年工人讲什么样的东西最好吃,哪个式样的衣服最好看;见到这个好抽烟,就递上一支“牡丹”,那个爱吃糖,就送上一块巧克力,还拿些不三不四的书给青年工人看……
一连多少天,这些现象在小陈的脑子里打转转。他认为,青年是两个阶级争夺的对象,当前面临的是一场腐蚀与反腐蚀、争夺与反争夺的阶级斗争。小陈把自己的想法向党支部作了汇报。在他的建议下,召开了团支委会,详细研究了这一工作。
一天,在车间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贴出了一张题为《在高级烟、高级糖后面隐藏着什么?》的大字报。人们围着它一边看,一边议论:“陈岱山这张大字报写得正是火候,一下击中了要害。”大家围绕这一问题,纷纷起来揭发、批判,展开了一场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李国伟也受到了教育。
根据团支委会的分工,小陈主动接近李国伟,上下班一路同行,吃饭时促膝谈心,对小李进行耐心的帮助。一天晚上,小陈和小李从食堂出来,小李随手把吃剩的半盒饭倒掉了。小陈楞了一下,马上蹲下身把饭捧进一个塑料袋里,然后恳切地向他说:“小李,在旧社会,劳动人民吃糠咽菜还捞不着个饱,今天咱们过上幸福的生活,难道就可以摆阔气吗?”接着,小陈列举了他最近追求生活享受的一些事,可是小李有点不在乎地笑了笑说:“讲点吃穿,那有啥?”小陈严肃地说:“讲吃讲穿,可不是工人阶级的理想。一个人要生活得有意义,就要时刻想着为社会主义祖国做些什么。现在我们都很年轻,应当把充沛的精力用于革命事业,可不能在吃喝玩乐上耗费时间啊!”一席话,说得小李心里热呼呼的,他觉得小陈是在真正的关心他,而那些用吃喝玩乐来引诱他的人,正是把他往邪路上拉。他激动地握住了小陈的手,说:“你的批评完全对,放心吧,我一定改正。”
李国伟的转变,给小陈一个很大的启示。他想到,要让青年都能成为可靠的接班人,今后新工人进厂,团组织应该认真地负起责任,热情地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他向团支部提出了三条建议:用建厂以来本车间、本班组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史教育青年;对青年加强革命理想和前途的教育;还要逐个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了这一目的,小陈一个一个找车间的团员和青年谈心,一次一次到他们家里访问,出身不好的他不歧视,犯过错误的他不嫌弃,总是以火一样的热情关怀着每一个同志的进步。
为解放全人类而努力学习
陈岱山出生在一个苦大仇深的工人家庭里。吃人的旧社会,一连夺去了爷爷、奶奶、小姑、小叔四条命;爸爸拉洋车,受尽了打骂和欺凌,至今身上还留着伤疤;妈妈十四岁进烟厂当童工,长年的烟熏火烤,弄瞎了一只眼睛……
血泪斑斑的家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含着眼泪把家史详详细细地抄录在笔记本里,告诉妹妹:“我们是工人阶级的后代,不能忘记过去的血泪账!”
小陈把妈妈给的零用钱一分一分攒起来,都用来买了毛主席著作和歌颂英雄人物的书。在中学时,他和同学们组织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了《青年运动的方向》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王杰、欧阳海,都是他心目中学习的榜样。学校开展向雷锋学习的运动,他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每逢节假日,不是帮助烈军属挑水、买煤,就是到火车站、电影院去维持秩序,扶老携幼。小陈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入中学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
进厂以后,小陈要求上进的心情更加迫切,学习的自觉性也更高了。他发扬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班前班后,来回路上,能挤一点时间就学习一点。他对同志们说:“立志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的革命青年,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怎么行呢!”几年来,他以坚强的毅力,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和《国家与革命》、《法兰西内战》等光辉著作。
小陈常常向青年工人们说:“我们虽然穿上了工作服,但并不等于就有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进厂以后,他总是象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工人学习。老工人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班里每一个同志的长处,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点一滴地吸取过来。共产党员、老工人傅长文,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在装配线上。小陈常在假日到他家里去谈思想,征求意见,接受他的帮助。傅长文看到这个新来的小伙子上进心这样强,打心眼里高兴,赞扬说:“有这样的接班人,我们就放心啦!”
车间党支部看他是一棵好苗子,很重视对他的培养。有一次,党支部书记和他一起学习新党章,给他讲述“总纲”部分。当讲到“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支部书记问他:“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小陈庄严地对支部书记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无产阶级最终的目标。我决心为实现这个最终目标奋斗终身。为了全人类的解放,我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一根火柴可以点燃起熊熊大火
一九七一年底,厂内职工都在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国家计划而忘我劳动,全厂一片繁忙的战斗景象。
十二月二十五日,离年终只剩下最后几天了。在这紧张时刻,小陈感到有许多工作等待着自己去做。这天上班前,他告诉妈妈:“最近几天厂里很忙,要是太晚,就不一定回来了,您别惦记着。”妈妈瞅着他通红的两颊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想到他发低烧已经两个多月了,心疼地把他送出了大门。
晚上九点多钟,小陈正利用夜餐时间向班长征求对路线教育计划的意见,突然,火光闪闪,总装配线喷漆室起火了。他扛起两个灭火器,就朝火场奔去,边跑边喊:“同志们,快去救火!”这时,人们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迅速组成了一支灭火大军。火舌舐着厚厚的漆垢,窜出十多米高,周围的钢梁和运输链都烧得通红。离火区二十几米远,就可以感到一股炙人的热浪直扑过来。陈岱山冲在救火人群的前面,英勇地同烈火搏斗着。猛然,透过火光,他发现火焰正向喷漆室旁的几十个漆桶蔓延过去。漆,是一级易燃品,如果被火烧着,就会造成更大损失。只听他大喊一声:“快抢漆桶!”一个箭步冲进了火海。他不顾烤热的漆桶随时有爆炸的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抱起三十多斤重的漆桶往外转移。衣边冒烟了,裤脚烧着了,他还是一个劲地往外搬,一桶,两桶,三桶……就在他搬运第七桶的时候,“呯”的一声,紧紧抱在他怀里的漆桶炸裂了,滚烫的油漆喷了他一身,顿时陈岱山变成了一个火人。同志们把他按倒在地,给他扑灭身上的火,他用尽全身力气,挣扎着要站起来:“我……要……救火……去,救火……要紧……”话没说完,就昏倒在同志们的怀抱里。
进医院的第二天,小陈刚刚苏醒过来,就问:“这是在哪儿?”护士告诉他:“在医院里。”小陈急着要起来,说:“在医院?不行!我得回工厂去。”可是身不由己,哪里动弹得了。他的伤势很重,烧伤面积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难忍的剧痛时时在折磨着他。每次换药时,医务人员不忍下手,小陈鼓励他们:“大胆换吧,我挺得住!”就这样,他同伤痛顽强搏斗了整整四十六天。医务人员都为他这种惊人的坚强意志所感动,问他:“为什么你能忍受这么大的痛苦?”小陈坚定地回答:“重返战斗岗位!”
几天以后,小陈的病情突然恶化,医院党委采取各种紧急措施全力抢救。就在这时,和他一起烧伤的姜文学去看望他。小陈在一阵长时间的昏迷之后苏醒过来,他睁开双眼,凝望着小姜,嘴唇在微微地颤动,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小姜俯身凑近小陈,只听他用微弱的声音说出了厂里一个同志的名字:“他有点思想疙瘩……没解开……等病好了……我一定要……找他唠唠……”谁能想到,这竟是小陈留给同志们的最后一句话。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班里的同志们打开他的更衣箱,发现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一部《毛泽东选集》,几本描写英雄人物的书,一叠他自己写的批判文章和黑板报手稿,还有夹在本子里、没有交给组织上的八张假条,上面写着:“低烧,休息一天”,“低烧,休息两天”……
看到这一切,就连那些平素很少流泪的同志,都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
根据陈岱山生前的要求和表现,厂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号召青年工人和广大群众向陈岱山同志学习。
陈岱山牺牲以后,人们在他的笔记本里看到这样一段话:“一根火柴,它自己熄灭了,却把别人点燃起来,引起了比自己大十倍、百倍、千倍以至数万万倍的熊熊大火。愿意做点燃社会主义熊熊大火的火柴的人,是真正的人,纯粹的人。”小陈生前曾要求自己成为一根这样的火柴,今天,这根火柴虽然熄灭了,它却为人们留下了不灭的火种。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附图片)
优秀青年工人陈岱山同志遗像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