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巧”字三论——记陈屯生产队的一次学哲学讨论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27
第4版()
专栏:

“巧”字三论
——记陈屯生产队的一次学哲学讨论会
认识来自实践。有实践经验的人,一旦认真学习哲学,就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通唯物论的反映论。辽宁省新金县花儿山公社二道岭大队陈屯生产队的干部群众,联系实际学哲学,很有收获,就是一例。
凡事靠碰“巧”行吗?
陈屯生产队学哲学讨论会上,围绕着“黄泥压碱”夺高产的事争论开了。
这个生产队座落在海边,有三百多亩碱地。多年治碱效果不大,平均亩产只百八十斤。近两三年,搞了“黄泥压碱”,平均亩产达到七百五十多斤。
“黄泥压碱”这个办法是怎么来的呢?多数人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盐碱窝里出高产。但是也有人说:“黄泥压碱”是老队长巧遇上的。两种意见争论不下。这时,大家分析了那次“巧遇”的情形。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为寻求“解碱”的办法,老队长一有空就蹲在碱地里看看庄稼。一天早晨,他和几个社员穿过地边的一行棉槐时,发现有几簇长得油黑油黑,特别壮实。拨开枝叶一看,土变了,碱地里掺合着黄泥,抓一下觉得挺有“筋力”,舔一下还甜丝丝的。除了这几簇,别的都长得干黄,根下的土还是碱卤卤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头年冬一辆满载黄泥的大车路过这儿,车出了毛病,黄泥不得不就地卸下来。从地里回来,他们提出:碱地里掺了点黄泥长出了好棉槐,那么“黄泥压碱”是不是可以长出好庄稼呢?大伙答:“试试看!”
“黄泥压碱”就是这样开始的。
提起这档事,许多人才想通了,说:这看起来是“碰巧”,但偶然性里面有必然性。常到地里走一走,看一看,抓把土掂一掂,闻一闻,舔一舔,用黄泥攒粪下碱地,还扬巴了一车黄泥,这些都是实践。实践长见识,不经过实践那会碰着“巧”!
讨论到这里,大家联系发现“黄泥压碱”的实际,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等论述,弄懂了这样一些道理:“巧”从实践来。“巧”的偶然发现是实践的必然结果。人有时是自觉地实践,有时是不自觉地实践。人从不自觉的实践中得到一些知识时,常常认为是“碰巧”。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如果一味想“闯运”、
“碰巧”,不仅碰不着“巧”,还会滑到唯心论方面去。
不懂“巧”的道理行吗?
实践出真知,“巧”从实践来。这个道理大家弄明白了。讨论还在继续,这时有人流露出这样的想法:“看来也容易,我们发现了‘黄泥压碱’这个方法,以后照着办就是了。”
“照着办,俺看不中,要懂得‘巧’的道理。”一个老贫农讲了选定花生播种期的经验教训。他说:“咱这里一般的是槐树开花就种花生,收成较好,这里有它们之间的联系。可这方法不是年年都管用。记得有一年咱队槐树开花种花生,下种后遇上天旱,减了产。邻队在槐花未开前抢墒播种,苗出得齐壮,产量比我们高。后来,经过总结经验教训,才明白,虽然槐树开花体现了一定的气温、地温、土壤湿度等条件,但是什么时候种花生最好,还得主要根据气温、地温、土壤湿度来决定。”
联系这件事,大家又回顾了“黄泥压碱”成功的过程,受到了更深刻的启发。“黄泥压碱”这个“巧”发现后,干部群众情绪高昂,要求大干一场,把三百亩老碱地一朝治好。生产队领导觉得大家的革命干劲高,这是大好事,但是对于黄泥治碱的道理在哪里,还没有弄明白,大干一场是否能获胜,还没有把握。这都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去研究。队里组织群众学习《实践论》。毛主席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大家认识到:黄泥可以治碱,虽然已被发现,但发现的还只是表面的东西,还没有认识它的本质,不能莽撞行事。必须在实践中,下分析研究的功夫,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
在分析研究黄泥能治碱的道理的日子里,大家都开动了脑筋。青年社员小孙找到老队长说:“碱土是碱性的,黄泥是酸性的,用黄泥压碱是‘酸碱中和’,起解碱作用。”“啥叫‘酸碱中和’?”有人一时不甚明白。一个老贫农讲了发面的事,使大家很开脑筋。他说:
“咱们日常发面蒸馒头,发出来的面是酸的,调面时加上点碱,酸味就解了,蒸出的馒头又甜又香。发面加碱是碱解酸,黄泥这酸东西掺到碱地里不是酸解碱吗!”大家一听这话说的是理,用黄泥治碱的信心更大了。
这样,他们经过在不同土质的十八亩碱地上进行黄泥压碱的试验,掌握了一些黄泥治碱的规律之后,大规模治碱才开始。两个冬春,大面积治碱取得了成功。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才取得了改造盐碱地的主动权。
通过学习和讨论,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如果碰巧成功了就干,不提高到理性认识,这还是有盲目性,还是会犯错误,走弯路。只有按辩证唯物论办事,才能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取得自由。
“巧”是绝对的吗?
讨论会越开越活跃,有人说:黄泥压碱,一亩地打二亩地的粮,真是治碱的绝招。
“巧”是绝对的吗?这个问题又成了讨论的中心了。一个老贫农摆出治碱斗争中的一件事,较好地回答了问题。
那是三百亩碱地全面搞“黄泥压碱”以后的事。头一两年治碱效果普遍良好,可是后来出现了新问题,有的地块开始板结。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对队里的碱地进行了一次普查,发现碱地虽然都有含碱量大的共性,但有的地块沙性大,有的地块粘性大。沙性大的地块掺上黄泥,土质“成棒”了,地力增强了,庄稼就长得好。粘性大的地块掺上黄泥,粘碰粘土壤板结,地力减弱了。针对这种情况,大家对毛主席关于“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的教导,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采取黄泥掺沙子压粘性碱地的办法,使一些粘性大的碱地既解了碱,又不板结,同样长出了好庄稼。
这件事使大家受到了教育,说:看到“黄泥压碱”有效应,认为这是个治碱的“绝招”,现在来看,这个
“绝招”还不完善,已经不绝了。世上就是没有绝顶的事情。大家进一步认识到:走不完的路途,绝不了的“巧”。客观世界变化不停,我们对真理的认识就永远不止。 辽宁省新金县革委会报道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