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反映论是我们的照明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27
第4版()
专栏:

反映论是我们的照明灯
部队从营房到坑道进行训练,发生了许多困难,最突出的是照明问题。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接连开会,想点子,出主意,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
当我们拿不出办法的时候,一连制成了“吸烟照明灯”,为解决坑道照明摸出了门路。于是我们到一连去取经。原来一连进驻坑道后,发动群众想办法,土法上马,制成了十几种照明灯。经过试验,发现放在通道里的灯,风一吹就灭。后来,大家把白色酒瓶的底打掉,代替灯罩,罩在墨水瓶制的小油灯上,用纸壳或铁皮卷成吸烟筒,制成了“吸烟照明灯”,在通道里隔十米挂一个,很起作用。
为什么一连能想出好的点子,我们却想不出来呢?毛主席说:“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从一连指战员的行动和我们的工作作风,可以看出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一连坚持实践第一,我们却关起门几个人苦思冥想。大家说,要解决坑道照明问题,必须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
吸取了教训,我们和群众一起在实践中找解决坑道照明的办法。坑道拐弯多,灯少了达不到照明的要求;灯多了,耗油量大,不符合节约的原则。这是个矛盾。我们把矛盾交给群众,让大家来解决。一次,孙班长在坑道口训练时,发现海滩上一个东西在闪闪发光,他下去一看,原来是块碎玻璃在太阳照射下反光。他想,既然玻璃能反射阳光,用镜子反射灯光也一定可以。他谈了这个情况,我们和他一起反复试验,把吸烟照明灯放在坑道拐弯处,两边墙壁上挂上很多小镜,制成了小镜反光灯,一个灯头反射到十几个小镜上,成了十几个灯头,远远看去好象一团火。这样,既增加了亮度,又减少了灯数,节约了用油。但是,在一次火炮射击时,挂在坑道口的反光灯被强大的气流吹灭了,灯罩也被震碎了。这个情况使我们懂得,根据战时的需要,必须做防风防震灯。
我们又和战士们一起研究分析:灯要防风就要下面不透风;要防震就得使灯座与灯罩不相撞。大家开始了试验。起初,有的同志把小油灯放在大瓶里,盖上盖,四面不透风,用来解决防风问题,结果失败了,原因是没有出气的地方。后来,在灯罩的瓶盖上开一个洞,一试验,也不行。同志们从分析防风打火机得到了启示:防风打火机之所以能够防风,是因为罩壳内有小孔,形成空气的对流。而我们第一次试验,因瓶子没有留孔,缺乏氧气,所以灯灭了;第二次只有灯罩上面一个口透气,别的地方都密封着,形不成空气对流,仍然缺氧。找到问题以后,我们就在瓶盖上钻了一些小孔,解决了氧气助燃问题。为了防震,我们把照明灯固定在大瓶里,这样,震动时灯与外面的玻璃不会互相撞击。防风防震灯终于试验成功了。这种灯能够在七级风里不熄灭,坑口打炮震不碎。
从小镜反光灯和防风防震灯的诞生,使我们进一步弄清了这样一个道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投身于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去,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认识能力,才能获得真知。
人们的认识是一次又一次地深化的。我们不断破除停止不前的观点,对照明灯继续研究改革。由于防风防震灯大瓶套小瓶,亮度不够,烟又多,大家决心继续改进。一天,战士蒋成显从手电筒得到启发,提出能不能用灯罩来聚油灯头的光呢?大家都认为有道理,进行了试验。我们试做了个聚光灯,谁知点燃以后不到五分钟,镜面熏黑了。我们认真观察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灯头大,油烟多熏黑了镜面,热量大烧坏了镀光。于是,我们采用小灯头,使镜面与镀光在一般情况下不受影响,保持灯光发白、明亮。我们又根据防震灯的道理,制做了一个小木盒,前面安上一块能够抽动的玻璃,终于制成了聚光防震灯。这种灯有几个优点:亮度大,用油少,防风防震,适合战备。
事实就是这样:照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坑道,反映论照亮了我们的思想;反映论就是我们的照明灯。 解放军某部战勤小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