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英勇威武 壮志如钢——赞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洪常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28
第4版()
专栏:

英勇威武 壮志如钢
——赞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洪常青
北京起重机器厂 彤文 北京玻璃仪器厂 龚仁平
  北京电子管厂 马玉来
中国京剧团根据同名舞剧集体移植创作的革命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在忠实于舞剧原作的基础上,发挥京剧艺术的特殊功能,对洪常青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进行了再创造。常青的形象在京剧舞台上创造性的再现,极大地感染和教育着广大革命群众。
洪常青是人民军队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是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武装起来的共产党员。高度的路线斗争觉悟,是这一高大英雄形象的核心。
洪常青高度的路线斗争觉悟,首先表现在他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被压迫的奴隶走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剧本描写的历史背景,是十年内战时期。当时,围绕着要不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要不要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内展开了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创建了井冈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漫漫长夜里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常青指路》一场戏,通过常青和清华一大段激情洋溢的对唱,对洪常青怎样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被压迫人民走武装斗争的道路,作了生动的描写。“一滴水映出了大海狂澜”。他透过吴清华“黄连水里泡大我,孤儿无家十三年”的悲惨遭遇,看到了在三座大山压迫下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他从吴清华“问遍大地问青天”的呼喊中,听到了千百万劳动人民渴望翻身解放的心声;他从吴清华那“一身仇恨一身胆,求解放,敢夺霸主鞭”的强烈的反抗精神中,感到了毛主席所英明指出的“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他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告诉吴清华:“红云乡刀枪挥舞天地变,……那里是崭新日月照河山!”满腔热情地宣传了毛主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思想。常青指引清华参加红军,正是我们党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引导全国人民走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缩影。
洪常青的路线斗争觉悟,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战士,使他们自觉地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奋勇前进。
对于吴清华因报仇心切而违犯纪律擅自开枪,洪常青从路线斗争觉悟的高度,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他明确地向干部和战士提出:“我们思想上,要懂得如何掌握手中枪!”如何掌握手中枪,这是枪杆子为谁服务的问题。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出发,可能表现出很大的勇敢。但是,离开了正确路线的指引,这种勇敢就不会有什么战斗力。洪常青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从思想和政治路线的高度,向全连同志提出了这个部队建设的根本方向问题。
在《教育成长》一场里,洪常青通过吴清华的一张饱含血泪史的卖身契,循循善诱地向清华提出:同样一张纸,为什么过去压了她整整十三年,现在这张纸却不顶事了?他用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清华认识“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伟大真理。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清华同志!革命不但要靠勇敢,还要有一条正确的路线啊!”这句话,就象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吴清华的心扉,使吴清华体会到“征途上全靠党来把路引”,“天底下唯有这共产主义真”,把朴素的阶级感情上升到自觉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高度,把个人的报仇雪恨上升到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高度。吴清华思想境界的这一升华,有力地烘托了洪常青自觉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崇高品质。
洪常青不仅是我军政治工作干部的优秀代表,也是我军智勇双全的指挥员的英雄典型。《里应外合》一场戏,充分运用京剧道白表情达意的特点,通过他打进匪巢和南霸天的一场智斗,集中表现了他履险如夷的革命胆略和机智巧妙的斗争艺术。
这场戏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为了扩大红色根据地,党决定攻打椰林寨。在军事民主会上,红军指战员群策群力,制定了“里应外合”的作战方案。洪常青接受了党的委托,乔装成“华侨巨商”深入匪巢。然而,老奸巨猾的南霸天,凭着他反革命的嗅觉,已感到革命风暴即将来临,因而对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心怀戒意。一个要千方百计迷惑敌人,以达到里应外合的目的,一个设下种种圈套,妄图查明洪常青的身份,两人进行了一场唇枪舌剑的激烈战斗。
双方交锋的第一个回合是:南贼以“欢迎”为名,指使众团丁摆出一个刀枪林立、如临大敌的阵势,妄图凭借这个“下马威”,来考察洪常青。打猎的人,哪怕虎豹豺狼,洪常青昂首挺胸,从容不迫地跨进了杀机四伏的刀斧丛中。他那旁若无人的威严声势,鄙视群匪如侏儒的轩昂气派,以及为南贼祝寿的那份“厚礼”,都显示了一个“南洋巨商”的风度。南贼尽管老奸巨猾,却找不到一点破绽。洪常青的这种胆略,是来自他个人的“天赋”吗?不。“靠群策制订好战斗方案,抓战机选中了这老贼寿筵。”洪常青踏进南府的这两句唱词,说明了英雄的胆略和智慧,来自红军指战员的群策群力;英雄的胜利,来自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
南贼一计不成,又出一招,在寒暄间以“耳目灵通”、“舍近求远”、“路上不大安全”为词诘问,居心叵测地设下一道道的陷阱。洪常青从容不迫,巧妙周旋。他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因而在这场舌战中机智雄辩,不仅使南贼无懈可击,而且及时抓住机会进行反击。例如,南贼旁敲侧击地摸底:“才归来,便知南某把寿宴摆,洪先生,耳目灵通消息快!”洪常青随即应答:“途经椰村,见民团挨户把寿礼派,登门拜贺,难道说有什么不应该?”这以攻为守的反问,既合情合理地回答了南贼的盘诘,又揭露了南贼残酷地搜刮民脂民膏的罪恶行径。又如,南贼别有用心地说:“看来洪先生对我椰林寨,倒是并不生疏啊!”洪常青意味深长地回答:“哼,出海不问风浪事,如何打得大鱼回?”这句双关语,既表现了洪常青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对敌方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又为下面引诱南贼上钩埋了伏笔。洪常青还抓住南贼贪财怕势的弱点,利用南贼不测自己虚实的有利条件,主动向敌人发起进攻。特别是当国民党党棍、土匪怀疑他这个“负有特殊使命”的“华侨巨商”不是前来“烧香”而是前来“拆庙”的时候,场上出现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洪常青发出了石破天惊的大笑,首先从声势上压倒了敌人。然后,他故意炫耀自己的“名望”、“来头”、“财势”,指责南贼的冷淡、怀疑、盘诘,假装要拂袖而去。这一连串的进攻,使贪财附势的南贼一伙的阵脚大乱,不得不拿出最后一招:“不见真佛,我是不能烧香啊!”洪常青乘胜前进,在南贼一伙的苦苦哀求声中,从容不迫地取出南贼眼中的“真佛”——省府的“公文”,完全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且看明朝椰林寨,万紫千红分外娇”,洪常青满怀胜利的豪情,高高屹立,纵声大笑;而南贼等群匪则卑躬屈膝,争相逢迎,活现出一副奴才相。
这场戏通过波澜起伏的情节安排,双关语的巧妙使用,调动京剧唱、念、做等艺术手段,既刻划了洪常青大智大勇的英雄行为,又展示了他大智大勇的思想根基,使这个无产阶级英雄巍然耸立在舞台上。
洪常青又是无数革命先烈的杰出代表。“负伤陷匪巢,依然在战场”,他身在刑场,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更加豪壮;“洒热血迎黎明我无限欢畅”,他在生死关头,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更加昂扬。
洪常青崇高的革命气节,来自他在长期的斗争烈火中熔铸而成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在连长教育清华的唱段中,我们了解到洪常青在童年就受尽剥削和压迫,并亲身经历了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他父亲以及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珠江之滨”的阶级斗争的严酷事实,使他深深懂得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的道理。从他参加红军闹革命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在山口阻击中,他两次主动承担掩护任务,显示了他“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的自我牺牲精神,及至他只身与敌人鏖战的那一段难度很高的边打边唱,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血战到底,只身也要把敌歼”的战斗威力。
一层层的铺垫,象一级级的阶梯,把洪常青的精神境界引向高峰。而到全剧的高潮——英勇就义,剧本又充分发挥京剧艺术的特长,为常青设计了大段成套唱腔。这个唱段,层次鲜明,错落有致地安排了六个板式,或疾或徐,时扬时抑,尽情披沥了英雄壮美的精神世界。这里,有对反动派的极度蔑视——
“笑顽敌垂死挣扎枉费心肠”,有对革命大好形势的正确判断——“望东方已见那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这里,有对革命事业必然取得胜利的坚强信念——“井冈山光辉大道壮丽宽广,枪杆子必开创人类历史新篇章”,有为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献身的战斗决心——“敬爱的毛主席!敬爱的党!亲爱的人民!我为你而生,为你而战,我为你闯刀山踏火海壮志如钢”……,这一切,突出地表现了洪常青“面对刀丛头高昂”的无产阶级革命气节。
继这一成套唱腔之后,剧本通过洪常青怒斥南霸天的一段精彩对白,以南贼色厉内荏、垂死挣扎的丑态,反衬了洪常青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高大英雄形象。南霸天黔驴技穷,从他反动的阶级本性出发,迷信“蝼蚁尚且惜性命,生死关头无英雄”,妄想以死来威胁洪常青。洪常青壮志凌云,坚信革命必胜,“为人民献生命,革命者死得其所”。在这场两种精神力量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中,洪常青以压倒的优势,斗得南霸天心胆俱裂,从而使我们看到了无产阶级生死观对一切剥削阶级生死观斗争的伟大胜利。洪常青在熊熊烈火中就义的壮烈情景,犹如一面火红的战旗,激励我们为完成革命先烈未完成的事业而奋斗。当我们看到吴清华接过洪常青公文包的时候,看到一个接一个的解放了的奴隶置身于红色娘子军的行列的时候,我们不禁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