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矿山雄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29
第4版()
专栏:

矿山雄鹰
峰峰煤矿机修厂巡回修理小分队,是一支长年转战在百里矿山的“机械救护队”,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也很紧张。这个小分队的三十八名职工中,有二十三名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新参加工作的青年工人。这些当年的红卫兵给这个小分队带来了青春活力,他们同老工人一起,顶烈日、抗严寒、攀井架、下矿井,团结奋战,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被誉为“矿山雄鹰”。
这些青年刚到小分队时,有的一看这里工作条件很艰苦,便觉得“读了十几年书,到小分队是自找苦吃,实在窝囊。”看到这种情况,老工人便和他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和他们一起忆苦思甜。
在老工人的不断教育下,这些青年和小分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同老工人一样,想煤矿之所想,急煤矿之所急,千方百计为矿山建设出力。接到任务,他们总是全力以赴,以最快的速度去完成。为了使新矿井早日投产,他们每天上下班跑几十里,常常是:出门满天星,回来星满天。每逢节假日,当广大矿工愉快地度假的时候,他们还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生产斗争第一线。
艰苦的环境,紧张的斗争,把他们磨练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意志坚强。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主井换罐道非要停产不可。前年八月中旬,小分队接受了通二矿主井换罐道的任务。老工人建议打破常规,不停产换主井罐道;青年工人和老工人一起分析条件,研究措施,一起闯新路。
战斗打响了。井筒里淋头水夹着碎煤直往下泄,寒气逼人。从下到上要换九十六根罐道。不停产,只能利用不出煤的间隙时间一根根地抢着干。面对困难,小分队的新老工人团结战斗,争挑重担。他们在悬空的钢梁上,爬上爬下,无所畏惧。淋头水象瓢泼大雨,把他们浑身上下都淋透了,在这种困难条件下,青年工人谷光耀、赵唤章、王树章等,每班换罐道由三根提高到十八根。
在工程进展到紧要关头时,电焊师傅病倒了。刚进厂一年多的共青团员刘全锁,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焊接技术,但在井筒作业还是第一次。面对着困难,他想到大庆“铁人”王进喜同志的英雄事迹,浑身是劲,毅然接过焊把,并且表示:
“一个人也要保证完成任务”。冒着淋头水骑在钢梁上作业,一不小心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刘全锁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在那二十二天紧张战斗的日子里,他一气就要在井筒里工作四、五个小时。强烈的电焊弧光烤得刘全锁脸上脱了一层层皮,眼也红肿了,脸熬得黑瘦,但他的革命意志却越炼越坚强。小刘的焊接速度由每班的三层,提高到十一层。
经过小分队的艰苦奋战,终于提前胜利地完成了不停产换主井罐道的任务。这一创举,使这个矿多出煤四万多吨,并为以后完成这类检修任务积累了经验。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