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风雪高原十一年——记解放军某部二中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8-29
第4版()
专栏:

风雪高原十一年
——记解放军某部二中队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上,有一支英雄的测绘部队,这就是解放军某部二中队。十一年来,他们东起金沙江畔,西到帕米尔高原,北自念青唐古拉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踏察了三十三个县市,完成了数十万平方公里的测绘任务,在祖国测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九六一年春,年轻的测绘战士,豪迈地踏上了西藏高原。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
一次,由共产党员、作业组长郑文升带领的一个测绘小组,来到海拔五千七百米的奇马拉峰。当地人说:“奇马拉,奇马拉,奇峰怪石似狼牙,山鹰野兽不安家”。这里山高缺氧,战士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胸口象压着一块大石头,喉咙好象塞了一个棉花团。山上乱石累累,一无烧柴,二无水。口渴难忍,他们就把石缝中渗出的点滴水珠,用雨布接住积蓄起来。就这样,他们在深山里奋战两个多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这里山高水深,林海茫茫,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一九六八年盛夏,第七测绘小组来到念青唐古拉山脉迫龙沟一带工作。急湍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只有一道道用竹篾编的溜索。战士们把捆在身上的麻绳系在木滑子上,再把木滑子裹在竹索上,悬在半空,手扒脚蹬,慢慢移动过江。通过竹索,又踏上鸟道。左边是穿云峭壁,右边是万丈深渊,道路的宽度只能放下一只脚。测绘战士象壁虎一样身贴峭壁,手扒石缝,沉着勇敢地向前移动。到了测区,密布的青杄树、松树,被杜鹃花树的乱藤缠绕得象鱼网一样,形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树墙。他们从树干上爬,从树枝下钻,用刀斧劈荆斩棘向前进。
盛夏时节,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人们形容是“早穿棉衣午穿纱,深更半夜飞雪花”,“在山下热得通身汗,到山上冻得直打颤”。一天早上,三名战士,身穿单衣,到一座高山上作业。乍到顶峰,一场暴雨夹着冰雹劈头盖脑袭来,继而雨雪连绵,他们就露宿在山上,等到晴天,再进行观测。去年六月,第三作业组在冈底斯山某地造标。当他们向一座山峰攀登时,天空乌云翻滚,风雪大作。一阵雷鸣,测绘战士只觉皮肤发麻,头部刺痛,背上的武器嗡嗡作响,没有经验的人都不知是咋回事。共产党员、组长李祖杰发觉这是触电,如不躲避,就有遭雷击的危险。他一声令下:“卧倒!”避免了触电事故。
复杂的地形和瞬息万变的天气,给选点、造标、观测带来很大的困难。条件越是不利,他们对工作越是精益求精,对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选点,是三角测量的第一道工序。点位好不好,影响成图质量。去年七月,第六测绘小组到边防某地选点。第一天,他们爬了三座山,还没有找到理想的点位,就露宿在高山上。第二天,他们又爬了两座山,点位仍然不够理想。大家一致表示:走断铁脚板,踏破万重山,也要找到理想的点位。山高坡陡,连驮器材的“高原之舟”——牦牛也走不动了。他们三天吃了两餐饭,步行一百多公里,攀登六座山峰,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点位。
造标,是一项艰苦繁重的劳动。一般人来到严重缺氧的高原,在平地步行都要气喘。测绘战士却要负重登山,每迈一步都得付出很大力气。有一次,第二作业组几个新战士上山造标,因为缺乏经验,把钢标造在通视不太良好的山坡上。党支部和作业组发现后,就组织大家讨论怎样体现毛主席关于“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教导。通过学习讨论,提高了认识。第二天大家起早爬山,重新造标,最后把钢标造在通视良好的山顶上。
观测,是测绘作业中技术性较强的一道工序。它要求人们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稍有一点主观随意性,都会铸成大错。有一次,第九组一份观测成果中,有一个数字不甚清晰,按照一般的要求,在检查验收意见中签上“缺点”二字也过得去了。可是当这个组的组长和战士们知道后,严肃认真地进行了讨论。大家都说:我们要高质量测图,一笔一划都要认真负责。凌晨一点他们重返高山,仔细核对了那项观测数据,直到第二天凌晨三点,才怀着胜利的喜悦返回驻地。
英雄的测绘战士,身居“世界屋脊”,胸怀世界革命,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他们年复一年,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十一年中,平均每人登山里程可绕地球一周。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