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启发”失败的原因在哪里?——从《故乡》一文教学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02
第4版()
专栏:

“启发”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从《故乡》一文教学谈起
上学期,我在两个班级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得到了两种不同的效果。
《故乡》这篇文章,以前我讲过多次。这回第一次讲课前,我还按老经验备课,出了十几个问答题,设计了一个“闰土”、“杨二嫂”、“我”前后变化对比表,以为这样启发学生一定会成功。可是出乎意料,上课时,对我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分析课文时,学生更感到困难。这种局面真使我发窘。
在党支部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深入到学生中调查研究,找出第一次讲课失败的原因。
在第二次讲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了一些条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受到了师生的好评。
两次讲课,使我对搞好启发式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体会:
一、要搞好启发式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知识现状。
第一次讲课为何失败?我深入学生中调查,发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对鲁迅的语言感到陌生。在第二次讲课时,我特别注意抓住关键性的词语讲深讲透。比如在分析“闰土”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性词语分析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这样,少年的“小英雄”和中年的“木偶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接着我又提出,从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兵、匪、官、绅对劳动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有的说,把闰土摧残成“木偶人”,除了吃人的社会制度外,还有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的麻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是为了揭露旧世界的罪恶,抨击剥削阶级的传统观念,表达了鲁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二、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切实掌握住教材的主要矛盾,进行有效的启发。我第一次教学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备课没有突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学生思路不集中。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先刻苦钻研了教材,对教学内容做了恰当的取舍,把原来并列分析的三个人物形象改为以分析“闰土”为主,使学生着重认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三座大山”对劳动人民的重重压迫。由于把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在分析“杨二嫂”和“我”时,学生自己就能顺利地从这两个人物的描写上挖掘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积极为学生创造必要条件,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第二次讲课前,我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采取各种办法,给学生以必要的准备知识: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了过去老贫农作的忆苦思甜报告;请历史老师给学生讲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和鲁迅先生的思想演变;针对学生对字、词、句感到陌生的实际情况,放长预习课时间,并发给预习提纲;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解决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矛盾。这样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丹东市第六中学教师
张所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