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看得见 摸得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13
第4版()
专栏:

看得见 摸得到
上海电化厂工人 吴士余
文艺创作怎样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这是当前许多作者经常在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路线斗争看不见,摸不到,文艺作品反映不了。”乍一听似有根据,细一想却没有道理。路线斗争是社会上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纵横交织,构成了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图景,就象革命现代京剧《海港》、《龙江颂》里表现的,不是看得见也摸得到吗?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创作,正需要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典型化,运用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和方法,深刻地表现社会主义的伟大主题,塑造出具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从而集中地表现时代精神。如果文艺作品避开路线斗争,就反映不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有些作品写生产过程细致入微、烦琐冗长,写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寥寥数笔、轻描淡写;或者让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游离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之外;甚至用大段的议论来代替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具体描写。这样做的结果,使作品主题不深,触及生活本质不够,塑造人物形象缺少时代气息和阶级特征,作品也就缺乏艺术的感染力。文艺作品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展示强烈的时代精神,关键在于作者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
刘少奇一类骗子疯狂反对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他们时而鼓吹“无冲突论”,主张写“人与自然”的冲突,来否认和调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时而鼓吹“写真实论”,企图“揭露社会主义的阴暗面”,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时而又玩弄空洞的政治术语,无限上纲或者无“线”上纲。如果我们在创作中回避阶级斗争、路线斗争,那恰恰是上了他们的当,陷入了资产阶级创作路线的泥坑。
创作思想的对立,反映了哲学上两种世界观的对立。那种“路线斗争看不见,摸不到,文艺作品反映不了”的创作观,根源在于没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规律,即辩证唯物主义规律去观察生活,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和斗争。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斗争中提高辨别真假马列主义的能力,逐步深刻理解和掌握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规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概括生活,创作出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