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田七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15
第2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田七之乡
郑百安
立秋过后,正是名贵药材田七的加工季节。在一个云淡天高的日子里,我们访问了素称“田七之乡”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一片片田七天棚,在秋阳的照映下,犹如一块块金甲,把游龙般的巍巍群山装点得更加秀丽。
同越南民主共和国山水相连的靖西县,是我国田七的主要产区之一。这里生产的田七坚实沉重,不空心,不泡心,被人们赞为“铁皮钢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田七,又名三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能去瘀生新,消肿镇痛,止血治伤,滋补强身。靖西县夏日凉爽,冬季温暖,十分适宜于田七的生长。解放前,田七生产全被地主、富农所垄断。有些贫下中农种植田七,也是租种地主、富农的土地,受着地主、富农的残酷剥削。这里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田七名贵不易栽,穷人皱眉负重债。租种田七求活路,不如磨刀砍山柴。”
解放后,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靖西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田七生产逐年发展。到一九六九年,田七种植区域由解放前的几个山村扩大到全县十五个公社二百多个大队,种植面积增加到九千二百多亩,比解放前增加三百多倍。由于各级党委认真贯彻执行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全县获得了粮食、田七双丰收。一九七一年粮食生产比一九七○年增产近一成,交售给国家的田七就有三十三万四千多斤。
我们来到有近三百多年栽培田七历史的平莫屯。生产队的干部和田七老农告诉我们,过去,人们传说平莫地下住有“人七”,种上田七,“人七”出来护理,田七才长得好。不少人担心“人七”生气迁居,经常烧香拜佛,求“人七”保佑。可是,平莫的田七种植却是一造不如一造,一代不如一代,到解放前夕,只剩下四亩多,濒于绝种断根的境地。现在,这里有一个大队就种了七十多亩田七。晒场上的一张张竹箔,铺满了黄灿灿的田七块根,块块大头,颗颗圆滑,环纹粗大。带领大家发展田七生产的共产党员劳大武,曾经到过北京,向各地代表介绍种植田七的经验。
十多年来,这个田七老产区输出了一车又一车田七种子和幼苗,支援十几个省、一百多个县发展田七生产,还派出了四十三名技术能手,到兄弟地区作技术指导。
我们走到一个田七场里,只见田七翠绿粗壮,整整齐齐,惹人喜爱。棚下、林旁,自来水管纵横交错。这里原来是荒草丛生、野兽出没的地方,解放前有“野猪林”之称。解放后,人们开辟草莱,在这里种了田七。经过反复实践,这个田七场摸索出大畦深沟、剪花台、留老叶和推迟收获季节的先进经验,使田七亩产比过去增加一倍多,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同时,他们还试验林下种田七成功,打破了“有棚才有田七”的常规,为多快好省地发展田七生产闯出了一条新路。
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全县社员存款比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一九六六年增长了十倍。南坡公社汤峒大队粮食、田七连年增产。现在,大队已有抽水机、碾米机、粉碎机等农业机械十多台,兴建发电站三座。昔日点松明、桐籽的壮族农民,今天用上了电灯。全大队三百八十四户就新建瓦房一千多间,家家住上新房,户户挂上喇叭。社员购买的收音机就有三十多台,缝纫机四十多架,挂钟、手表二百多个,部分社员还买了自行车。
忆往昔,壮乡苗寨一片萧条;看今天,田七之乡欣欣向荣。生动的事实说明,壮乡苗寨的人民,能过上这样美好幸福的生活,都是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