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新安江上的渔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15
第2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新安江上的渔歌
辽阔的新安江水面上,渔歌到处飘扬。
收网,是一幅动人心弦的丰收场面。一群青年男女熟练地划着小荡船,满面春风,唱着歌儿,前来收网。随着网衣的步步收缩,鱼群的回游面积越来越小。不一会,条条鱼儿在水面上跳跃。青年们一个个卷起袖口,把一条条重达几十斤的鲜鱼迅速扔进舱里。鱼满船舱,机轮就随时拖回港去。
几年前,这支队伍中的知识青年们,都还是“只知鱼肉鲜和香,不知如何捕和养”的青年学生。他们来到浙江生产建设部队以后,不分白天黑夜,废寝忘餐,苦练各种基本功。在老职工的热情指导下,他们学会了游泳、划桨、摇橹,掌握了放网、收网技术,有的还能修船,观察鱼情。
解放前的新安江上,渔民一家一条破船,靠小型的丝网、滚钩、吊钩等作业。
“捕鱼捉鳖,衣裳打结”,渔民整年挣扎在饥饿线上。如今,这里的渔民不但有机轮和数十只用途不一的生产船,还有大型住家船,宽敞的食堂船。他们用的是尼龙网、聚乙烯网和尼龙胶丝网,又轻便,又结实。捕捞队来来去去,好比一个流动的水上渔村。他们采用“赶、拦、刺、张”的联合渔具捕鱼法,一次可围一大片水面,拦截几十米深的鱼群。去年,他们有一网竟捕捞了二十二万斤鱼。
新安江放养的鱼苗种,开始是从长江、杭嘉湖一带采购来的,不但成本高,而且经过长途运输,鱼的体质也受影响。在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引下,如今已实现了鱼苗种“就地孵化、就地培育、就地放养”。他们坚持“以养为主,养捕并举”,并已做到鱼种四级放养。在深入开展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他们进一步摸索和掌握各类鱼的回游规律,改进和创造新的渔具,大搞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
不论是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新安江上的渔业工人,都在碧波万顷的江面上奋战,夺取新的丰收。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