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政策一落实 精神变物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18
第4版()
专栏:

政策一落实 精神变物质
“政策一落实,精神变物质。”“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要靠党的政策来调动。”这是江苏省吴县越溪公社广大干部、社员常说的两句话。
来到这个太湖之滨的公社,不论到那里,都被眼前一派五业兴旺、生气勃勃的景象所吸引。在那方方整整、禾苗茁壮的一万四千多亩粮田上,去年每亩产粮一千六百多斤。今年麦子、油菜、早稻又获得丰收。八十三个生产队,队队都有养猪场、养鸡房和养鱼塘;户户都有家禽家畜。现在,全公社全年平均每人养猪两头。在三千多亩湖面上,长满了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为生猪提供了饲料,为双季稻提供了好肥料。河滩上下,渠道两旁,村前屋后,到处树木成行。
越溪公社为什么能迅速全面发展?“主要是政策落实。”公社党委负责同志这样概括他们的经验。他们在工作中,坚持“原原本本宣传政策,老老实实执行政策,认认真真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发动群众监督执行政策。”在落实政策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具体分析,划清政策界限。有一个时期,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极“左”思潮的影响,一些人分不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限,把正当的家庭副业也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禁止社员养鸡养鸭。一次,有个干部到商店买鸡蛋,营业员批评说:“你们不让多养鸡,我们那里有蛋卖给你。”公社党委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纠正了违背政策的错误作法,鸡鸭发展很快,一九七一年比上一年增长两倍。
二、摆正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一九六四年,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以来,农副业生产连续三年蓬勃发展。以后,在刘少奇一类骗子的极“左”思潮干扰下,出现了以粮挤副的倾向,一度将桑地改粮田,鱼池改种水稻,许多传统副业也被砍掉,生猪下降,结果粮食减产。这一高一低的历史,使公社领导干部认识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粮食就增产,副业就发展。反之,就要走下坡路。从此,党委更加注意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
为确保粮食生产,他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复种指数,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三、正确处理集体和社员的关系。在发展养猪事业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在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的同时,大队采取供应苗猪和饲料等措施,扶持社员发展家庭养猪。同时,合理解决猪粪折价等具体问题,有效地促进了生猪的发展。植树也是这样。过去,由于政策不落实,许多树“春天种,夏天黄,秋天进灶膛”。通过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讨论,作出了分级植树的规划,正确处理了大集体和小集体、集体和社员的关系,几年来,种树一百三十多万株。
四、正确处理当前生产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公社和大队干部教育大家树立无产阶级的创业精神,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六大队十年来植树三万多株,用成材树木制作了大批农具、家具,新建了仓库、校舍,树枝给社员作柴烧。
五、正确处理积累和分配的关系。在农副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集体和社员的收入。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